解放军订购140万套防弹衣,战狼2中的军事元素靠谱吗?
近期上映的动作电影《战狼2》,以极其火爆的战争打斗场面,上映几天内迅速突破15亿元票房大关,创造国产军事动作电影的新高度。到底这一燃爆男性荷尔蒙的电影中展现了哪些现实军事元素呢?
我们可以将“战狼”中队看作中国特种兵的银幕缩影。据公开资料显示,解放军各战区都有自己的陆军特战大队,每个大队都有特定的绰号,如原广州军区的“南国利剑”、原成都军区的“西南猎鹰”、原北京军区的“东方神剑”、原沈阳军区的“东北猛虎”、原南京军区的“飞龙”、原济南军区的“雄鹰”,原兰州军区的“老虎团”。此外,武警有“猎鹰”“雪豹”突击队。
空中装备则充满黑科技色彩。欧洲雇佣兵使用的微型无人机既可以用于侦察,也可以发射枪弹。这种无人机在现实中已经出现,2012年,国外枪支教学栏目“FPSRussia”的视频就展示了一款4旋翼小型无人机,机身装有机枪和摄像头,飞行时速达48公里,机枪射速每秒100发,可飞入目标房屋内部,执行近距离作战任务。同时,雇佣兵头目使用无人机识别主人公的技术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不低,涉及无人智能集群技术、作战人员战术信息网络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人体动态识别技术等多项前沿科技。
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
QTS11式,Q是轻武器,T是系统,S是士兵,是我军领先全球其他军队装备的数字化单兵作战系统。
首先QTS11不是一把枪,而是完整的数字化单兵综合作战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新一代头盔、防护和携行一体化装置、单兵信息化装备(有头盔瞄准具、通讯设备、手持式单兵电脑等),以及步枪、榴弹发射器、霰弹枪三合一武器在内的全部装备。
但在此系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还是那杆既是枪又是炮的还能发射霰弹的武器,毕竟拥有上下两根发射管子,且管子的口径不一样,又能放枪,还能打炮,有个醒目的瞄准镜和激光测距仪,仅从外观上就足以引发军迷兴趣了。
QTS11能发射5.8毫米的子弹,也能发射20毫米编程的电子引信运算飞行时间的榴弹以及霰弹,既是一把枪,同时又是一门小炮,威力远在普通的一把步枪之上,尤其是空爆榴弹威力极大,具备点面结合的杀伤力。
尽管QTS11单兵作战系统作战威力强大,但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即实在是太沉了,全战斗状态下重量不会低于7公斤,5.8毫米枪械重量最起码占据了一半重量,加上榴弹发射管,包括观瞄系统、火控系统、激光测距仪等又占据了另外一半重量,导致全系统重量偏大。
由此,即便QTS11单兵作战系统非常先进,也难以取代3.5公斤左右的普通步枪在军中的地位,且由于图像识别、自动瞄准修正、引信装定功能都是尖端技术,成本居高不下,没有数十万元一把拿不下来,因此不可能大规模装备步兵。
根据我军的特点,非常有可能每个乘车作战的7人制机械化步兵班,包括9人制徒步作战的步兵班每班会分配到一把,这个代价已经是很高了。
作战时5个弹匣150发子弹够用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打仗的时候,一个士兵五个弹匣够吗?别说您好奇了,小编过去对这个问题也挺好奇的,专门翻了一些个资料。
得出的答案是,一般情况下绝对够用,千万千万别遇到特殊情况。
啥是一般情况下,啥又是特殊情况呢?下边小编就给您分析分析,有兴趣的小伙伴您可以接着往下瞅。
首先来一组数据,您先感觉一下。这一组数据,是二战时期各个国家消耗子弹的数据。
二战中小编感觉德国人确实厉害,别的不说,初期使用闪电战攻陷一个国家,地盘不大实力不咋的的国家几个小时拿下,像法国这样实力强横一点也就个把月的功夫,平平常常国家也就几天的功夫,就拿下了。
那么他这么剧烈的咋都,德国人的弹药消耗量是多少呢?
六年的时间,被德国人消耗掉的子弹就有二百一十亿,一年下来就要消耗三十五亿子弹。而德国人最为鼎盛时期动员出了一千七百万的人参军,这要是再进行平均,一人一年要打掉二百多发子弹。
接着是苏联,小编认为这是二战中最厉害的国家,不仅顶住了德国人,还反守为攻,直接拿下了德国,那么他的弹药消耗量又是多少呢?
四年的时间,消耗了一百七十亿子弹,算下来每年要消耗四十二点五亿发子弹。按照苏联末期的军队达到了二千二百万的水平,一个人一年消耗子弹一百九十三多一点的子弹。
到了英国就少点,六年消耗了九十三亿,毕竟一开打就被德国人赶下了大海,中期就是炮弹炸弹用的多一点,北非战场上消耗一部分子弹,直到后期美国人开辟第二战场,这使用量多了起来。但一年平均下来也消耗掉了十五点五亿的子弹。
当时英国人参战有一千二百万人,平均一下一个人一年要消耗,一百三十多发子弹。
估计您很好奇美国人的弹药消耗是多少呢?
咋说呢?他弹药制作的挺多,四年制造了四百一十四亿,但他出售和援助出去的就有三百三十亿,所以实际使用量应该是四年八十四亿。
一年消耗是二十一亿发子弹,美国兵员有一千四百万,平均一下一人一年是一百五十发子弹。
说道这里,估计很多小伙伴看不下去了:“小编你这说的没多大意义,子弹消耗是一个确切的数据,但具体消耗子弹的人员可不是这么多人?有后勤的,有机关的,他们可没多少机会打仗,再有就是死亡的,你说这个没有多大意义。”
小编知道,这还有上了战场,连扣动扳机机会都没有,就死亡的人员,如果刨去这些人的,真正参与到战斗中,每人一年消耗的弹药会更加的大。
但数据这东西,您要是积攒多一点,再展开来看多少能品味出点东西,毕竟这就是一个概率学的问题,初中的时候咱就学过,只要样本数据足够的多您总能看出一点猫腻。
四个国家四个数据,德国和苏联消耗最多,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年消耗的弹药是二百发左右。
那么我们把这个数据翻上十倍,这总能抵消掉消耗弹药的人数,但翻上来也仅仅是两千发左右,可您要知道,这是一年中一个人的弹药消耗量,这要是搁到每个月每场战斗,您感觉一百五十发的弹药携带量还够用吗?
所以小编算的这个一年一人消耗的弹药量,确实有点不靠谱,但您把这数据翻上十倍,甚至是二十倍,回过了头来在看这个数据,把他分割到一年中每一场战斗中呢?
一个步兵携带一百五十发子弹,那绝对管够了,这还有富余的。
就算是弹药打完了,您还可以从其他牺牲的伙伴身上取用弹药的。
而且小编使用的数据,还是二战中打仗消耗弹药最多的两个国家身上入手计算出来的结果。
当然了,两个国家这个数据有点少,咱就看看英国和美国又是如何呢?
英国和美国少一点,毕竟中期参战的机会不多(在苏联拼命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俩国家去了北非),所以这两个国家,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年消耗一百五十发左右。
这个数据翻上十倍,这就是一年一人消耗一千五百发子弹。
其实一千五百发子弹和两千发子弹也没啥区别,所以一个士兵在打一场仗的时候,随身携带一百五十发子弹,是够用的。
说道这里,小编想说说二战当中另一个战场——中国战场上这种弹药消耗又是一个啥情况呢?
日本人呢?八年使用了七十七亿发子弹,一年下来是九亿六千二百五十万发,这和他使用三八大盖这种拉大栓的枪,以及日本人的习惯有关。
日本二战时候有七百万兵员,平均一下一人一年消耗一百三十七发子弹
那么我们中国人呢?抗战十四年,全面抗战是八年,按照八年计算,使用十七亿子弹,一年消耗两亿一千二百五十万子弹
很惊讶是不是?确实少。
当时中国有四百二十万军人,一人一年消耗是五十发子弹。
这还没有包括八路军的消耗,可大家伙也知道,当年八路军每一名战士出去打日本人,身上能装上五发子弹,这仗都是打的富裕仗。
一个人身上最多不过三十发子弹,这还是每个军分区里头的主力部队,最富裕的时候的携带量,通常情况下就算是主力部队,携带三五发子弹的时候,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事就不多说了,毕竟不是今天的主要内容,点一下就成,咱接着说事。
那么日本人一年一个人消耗的弹药是一百三十七发子弹,就已经追赶上英国人的弹药消耗了。
而我们才一年一个人五十发的平均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当中我们打的那么辛苦,不说武器装备,单单子弹这一项就不够用的,差日本人一半的弹药消耗,我们都是拿命,拿血就拉平这个差距的。
话说到这里,小编就说一句。
根据德国人,苏联人,英国人,美国人,以及日本人他们在二战中弹药的消耗量,我们其实心底里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体会了,打一场战斗,一百来发子弹,一般情况下是够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在二战中,携弹量是一百二十发,其中六十发是自用的,你爱咋打咋打,爱咋用咋用,日本人的上级是不会干涉的,但剩余的六十发子弹,必须听从指挥官的命令才能够使用的。
一说到这里,您应该感觉到了,日本人是不是掐的很准,我们一人一年消耗量才五十发啊!
小编感觉证据有这么一个就够了。
说道这里有些人说了:“过去一百二十发够了,那现在咋就升级到了一百五十发?”瞧您说的,过去是啥武器?现在是啥武器?
不客气的说,现在的突击步枪,搁到过去都能当轻机枪的使唤,都是全自动连发的武器,扣扣一下扳机,三五发子弹就出去了。
有的比吗?压根就没有的比,这要是遇到真打起来了,弹药消耗就会上升了,所以多出一个富裕量,那是必须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连发武器,弹药量惊人,一百五十发子弹够不够?
这确实需要解释一下,现在打仗有时候咱都看不明白。
通过视频能够了解到一点,战斗开打了,双方连人都看不到,搁到眼睛里头对手大约就是一个小黑点,脑袋和脖子都看不清楚,就开始突突了。
那么这种情况下,一百五十发子弹还够用吗?
一般情况下够用,您要知道大部分的正规战场上,每一支部队都有一辆装甲车屁股后面跟着,上边都是有弹药的,一百五十发子弹打完了,你可以再过去拿,他也不会克扣你弹药的,嫌弃你打多了。
而且通常情况下,正规战场上,说真格的,压根就不需要步兵出手的。
先是导弹炸,后是飞机轰,最后是坦克推进,轮到步兵的时候,就只能干些打扫战场的事情了。
所以在大规模的战争中,步兵的弹药消耗量其实并不多。
这是一个原因,再有就是人的体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背上太多的东西。
一颗子弹您别看拿在手里的感觉不咋地?也就几克,可一百五十发子弹啊,老话说的好,量变可以达到质变,数量一多,这分量就一准上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步枪都喜欢使用小口径的一个原因,尽量的减轻子弹的分量。
现如今还要发展无壳子弹,原因还是这个,毕竟无壳子弹不仅没有了铜壳,弹头还往发射药里头塞,长度还变短了。
所以就目前来看,一百五十发子弹刚刚好,这样就可以携带其他的武器装备了,什么防弹衣啦,夜视仪啦,手榴弹啦等等,这就能携带了。
您要知道,部队他不仅会坐车,有的时候,也得靠脚丫子走路,身上的分量太重了,走一半掉队了?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子弹的携带量,他还有一个合理性。
而且这个合理性都是经过部队前前后后仔细认证过的,不是一拍脑袋,想一个数字就立马施行的,老话说的好,打仗就不能打无准备的仗。
您作为一个军迷,不是真正的军工人员,意识到子弹不够用,您感觉军工们会意识不到?所以这些弹药携带量都是严谨的推算,得出的最终结果,保证够用。
而且您要知道,在战斗开打之前,指挥人员就已经开始制定作战计划了。
部队要使用多大规模的战斗比较合适,这支部队今天要推进到哪里,明天那支部队要推进到哪里。
对手的强度如何,这一仗下去,得打多久?
这些问题都会考虑。根据这些考虑出来的参数,都会提前准备弹药。
有的时候,开打之前这个数据下放到具体部队里头,部队根据自己的的情况再次判断自己的弹药需求量是多少基数,再把具体数据上报上去。
后勤部门开始运转,按照这些数据派发弹药的。
说个事,您就明白了。
当年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就进行了这样的部署,结果下边一支部队,按照老套路多要了好几个基数的弹药,而且是分几次要的。
最终把后勤部门给激怒了,告诉他要的这些弹药,压根就用不了。
结果等到打完了之后,他这支部队也就用去了半个基数的弹药而已。
小编说这事,就是告诉大家伙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弹药这种东西,开打之前,都会经过计算,下发到部队里头,绝对管够。
第二个意思,在一般情况下作战,步兵消耗弹药的机会还真就不多。现代化的战争,在步兵还没有推进到眼跟前的时候,基本上就结束了。
当然这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一百五十发子弹,他还真就不够用了。小编再悄悄的补充一句,特殊情况你就算是带再多的弹药,他也不够用的。
举例说明。咱别的不说,就说电影《黑鹰坠落》,美国人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头,美国大兵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很长时间里头没有后援,还要面对围攻,这种情况下多少子弹都不够用。
这里头还有一个经典的镜头,执行任务的时候,一部分美国大兵在身上携带了比较多的弹匣,而另一部分的美国大兵嫌弃碍事,就按照规定携带了弹药。
最终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拿的弹匣多的占了便宜,但也仅仅是坚持的时间长一点而已,而拿了弹匣少的,早早的就把子弹打空了。
那么遇到这种,容易陷入包围,没有后援的任务,一百五十发弹药还真就不够,甚至于带再多的弹药也不够用。
这种算是极端环境,比较特殊。
那么士兵携带武器弹药,都是按照一般情况下携带的,而不是为了特殊环境进行备弹的。
也就是说拿这种情况,以点盖面的话,还真就不合适。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枪的口径是根据什么定的?
火枪的装备也改变了战争的模式,战争模式也由冷兵器转化为热武器,所带来的伤亡的也进一步增加。随着在战争中的使用,枪的种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手动枪支发展为半自动枪支,再到如今的自动枪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杀伤力也不断增加。
对军事稍有了解的朋友就会发现,所有的枪支类型口径都不是整数,通常都是7.62毫米、5.56毫米、14.5毫米等,那为何不将枪的口径直接设置成整数呢,这样还方便好记?
其实枪口的口径是由子弹所决定的,最初欧洲人在发明枪支时,枪口口径都是按照英制单位来计算,口径都是采用英寸为单位。
在制造子弹的过程中,子弹的外形尺寸是采用钢还是采用铅,是用来伤害敌军为主还是打击军事物资为主,目的不同从而研制的子弹口径也就不同。在研制子弹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来决定子弹的弹头形状,有时一些子弹的直径相差一毫米,杀伤力都会相差好几倍。
现在使用的基本是线膛枪,枪管内有膛线,凸起的为阳线,凹下的为阴线。口径指的是两条相对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阳径(凹下之间的叫阴径,不要想歪)。
英国用英制长度单位标示口径,即零点几英寸(1英寸换算公制25.4mm),12.7mm、7.62mm、5.56mm换算过来分别是0.5/0.3/0.22英寸,其他国家也就随了英国了,谁让他国力强呢。
虽然口径跟人家走了,但叫英寸还是别扭,所以欧洲国家和中国等国一般用公制长度单位,也就是毫米标示口径。
也有不信邪的,历史上还出现过些非主流的口径,比如日系的6.5mm、德系的7.92mm、部分国家的8mm、华约的5.45mm、中国的5.8mm,这些都是研制国根据实际情况,经过严格的论证与实验才确定下来的,与当时国情、形势相符。(谢@章易大神提醒,6.5mm弹的确不是说日系,荷兰、意大利、俄国、德国都有研制,说法不严谨,特提示。)
当然也有被强行改正的,比如战后英国经过论证,决定继续使用7.7mm口径步枪弹,但美帝以军事趋同性为借口,强制整个北约国家统一口径,于是英国万分痛苦的随了侄子的口径。首先枪管的口径是根据什么定的,这个问题我们通常一看例如7.62mm 12.7mm 5.56mm这些数值有零有整的。因此就会觉得在口径上学问很大的感觉。
其实如果将上面提到的口径换算成英寸,那么基本上就都是整数了。7.62mm转换成英寸就是0.3英寸。同样,12.7毫米的子弹换算成英寸恰好是0.5英寸。甚至406mm的舰炮其实就是16英寸。这些数值都很“整”。
但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并不能完全解答口径是根据什么定的这一个说法。因为还有两种枪支的口径没有说呢!
第一个就是 毫米,不是刚才说毫米了吗?刚才说的毫米是英制单位转换的国际单位。有没有直接用国际单位的呢?当然有了——9毫米。这个口径是奥地利当年制造鲁格弹的时候弄的口径。奥地利当年使用公制单位,又比较特立独行,因此就弄出了一个9mm的口径。后来大家一试用发现这个口径的子弹好用啊。就陆续沿用了这个9mm的口径。但是这里要说一点就是9mm弹和口径很相近的 .38英寸弹药还是有显著的区别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口径,虽然相差并不很大。
第二个就是——#号。这是一种经常用在霰弹枪上面的口径。多少多少号还是来自于很早的铅弹。是指一磅的铅,可以融成多少粒铅球。如果只能融成一粒那么就是1,如果能融成12粒那么就是12。这些铅球的直径就是霰弹枪的#号。霰弹枪的枪管内可以放入的最大号的铅球就是霰弹枪的口径了。
其实还有一种口径的设定方式,注意这个是设定并不是规定。就是让口径有特殊意义,其实就是拍脑门。例如我们的5.8mm口径。当初设计的时候啊就说了为了纪念我们的解放军,就将口径的后两位数字定成了八一(81)。这就是5.81口径了,但稍微有点丢人的事情是——当年我们的加工机床最大加工精度是0.03mm因此根本做不出准确的5.81mm,后来这个事情不了了之,最终叫做5.8mm了。
再如我们的82迫击炮并不是国际上营级迫击炮相对通用的81mm,而是82mm。也是当年我们的负责人想了一个妙计加大一毫米,我们能打敌人的弹药,但敌人打不了咱们的弹药。——智慧之所在了。
最后再仔细说下线膛枪的口径,我们都知道线膛枪使有来复线的。
所以在线膛枪上口径就有了很多猜测,是子弹的直径?还是枪管的直径、还是膛线的距离……
其实线膛枪的口径是同一切面内两条相对的阳膛线的直线距离。
再稍微说下弹头的直径,线膛枪的弹头直径略微大于口径。
所以才可以做到射出后随着膛线旋转并不泄露火药气体。多出来的部分其实都嵌入到阴膛线上了。
64式冲锋枪性能怎样?
64式常规型冲锋枪(也叫:轻型冲锋枪)早已经退役多时了,估计库存也没有了,这枪设计年代久远,而且该枪本来就是为特种分队设计的,产量也很低,随着时间推移它的性能在1980年代就已经不适应当时的作战需要了,所以被79式冲锋枪替代,再后来79式冲锋枪转入警用,85式冲锋枪成为我军2000年代之前特种分队的制式装备。
而64式微声冲锋枪在部队里可能还有很少量的库存,但也是待在墙角封存箱内没人用,我军连队装备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微声冲锋枪已经不在是特种分队的主要武器了。
64式轻型冲锋枪主要就是以微声冲锋枪形式在部队服役,它在安装了固定消音器之后随特种分队执行潜伏、渗透、伏击、斩首...等任务,由于在发射子弹时声音很小,距离枪口1.2米处才发出84分贝的声音,这就相当于在30米外听到气球爆开的声音,这在战场上是根本辨别不了枪声方向的,也组织不起来反击,这也就给敌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64式微声冲锋枪作为特种分队执行偷袭任务还是比较管用的。
图片上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我军一支侦察分队,他们使用的武器当中有多支64式微声冲锋枪,前排左侧蹲着的那名战士使用79式轻型冲锋枪,对越自卫反击战属于丛林战,受植被茂密的影响,双方都以班排小分队兵力进行相互渗透,在丛林当中十多米之外就看到人了,如果听到有异常响动就会朝有声音的地方猛烈射击!64式微声冲锋枪由于发射子弹声音太小,非常适合这类近距离交战,让越军辨别不清楚子弹打过来的方向,而79式冲锋枪射速高达1000/分钟,非常适合火力覆盖,三四支朝着一个地方开枪有可能就将对方一半的兵力打掉了,所以64式和79式搭档在丛林战当中是合理火力配置。
另外64式和我军所有轻型冲锋枪一样都使用7.62×25毫米子弹,但微声冲锋枪使用的是“亚音速子弹”,也就是说枪口初速未超过340米/秒,这要比常规的51式手枪弹420米/秒低了较多,原因是常规的7.62×25毫米子弹的发射药量是0.6克,会产生更多的膨胀气体,也会形成更大的射击噪音不利于微声冲锋枪使用,所以64式微声冲锋枪使用装药量为0.23克特制子弹,但是发射药量减少后子弹的射程和侵彻性能会下降,问题是作为近战武器冲锋枪射程100米足够了,侵彻能力降低有可能打不死敌人,还会让其反击...所以64式微声冲锋枪的专用弹是尖头的,而非51式普通手枪子弹钝头,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侵彻能力。
图片上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我军侦察分队的一名战士把64式的固定消音器卸掉了。
64式微声冲锋枪总体来说在“两山轮战”期间发挥出了该有的作战性能,在多次偷袭战任务中歼灭了不少越军,较出色的完成了作战任务。
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我军一个班级侦察分队,除了64式微声冲锋枪外,搭档的是56–2型冲锋枪和79式冲锋枪。
64式微声冲锋枪使用了后坐式自由枪机设计原理,虽然在射击精度确实是有较大提高,但这个设计原理结构较为复杂,环境适应性不佳,在中越边境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很堵塞枪机联动机械,不如56式冲锋枪活塞式设计原理那样耐污垢、耐高温...等特点,并且它的固定式消音器也要经常去擦拭和上油,以免出现锈蚀,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勤务保障的时间。
总之,64式微声冲锋枪是我军专门给特种分队配备的第一代自动武器,尽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它在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战斗中杀敌立功,这一点将永远记载在人民军队的功劳簿上,现今它的后辈们仍然在执行它当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