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气台风网,为什么冬天没有台风?
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冬天也有,南部近赤道沿海地区的朋友应该知道,只不过冬季较少,台风最频发的月份是7~8月份,下面就详细了解下台风到底怎么一回事吧。
简单了解下台风的相关知识从卫星上来看,台风是一个准圆形天气系统,垂直高度一般可达对流层顶。
从水平结构来看,台风从内到外可分为台眼区、云墙区跟旋转雨带,整体水平半径约为400~500公里。
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整体呈近圆形或椭圆形,通常半径在20公里左右,该区域气流下沉,风速较小,天气很稳定,甚至会出现短暂的晴天,可以说是台风中的“世外桃源”。
云墙区的宽度半径约为100~200公里,此处风速最高,强对流跟强降水就是集中在云墙区,外部的旋转雨带就是云墙区的低配版。
当台风经过时,当地首先会出现小雨小风天气,接着会出现阵雨天气,一旦进入台风的旋转雨带,风力跟降雨就会升级,当进入台风的云墙区时,当地将要面临的就是狂风暴雨,然后因为台眼区的缘故,天气又会变得晴朗起来,没过多久便会再次进入狂风暴雨,接着风力跟降水逐步减少,直至消失。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台风的本质是速度达到一定程度的热带气旋,也可以称为飓风。
至于为什么各地叫法不同,主要是因为台风的“出生地”不同,在西北太平洋跟我国南海区域生成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之为“飓风”。
首先台风的出生地水温需要在26.5℃以上,而且水深还要超过60米。
强烈的阳光照射让海水被蒸发为水蒸气,它们会集中在空中,慢慢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由于气压较低,所以周围的空气会携带大量水汽向低压中心靠近,并且在低压涡旋区内向上运动,而湿冷的空气在高处会凝结,从而释放出热能。
不过目前准台风还没有横向作用力,此时地球的自转偏向力就发挥作用了,台风之所以生成的位置要跟赤道相距5个维距,也是因为初始偏向力的缘故。
至于为什么水深最好要超过60米,是因为热带气旋周边会有强风,海水在低压台风中心会出现上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基本会影响60米的深度。
当台风中心区域风速达到8级后,接下来就是时间问题,如果中心风速够大,可能几小时就能形成真正的台风,如果速度很慢,可能几天甚至半个月以上。
所以还得看风力,根据国际分类标准,热带气旋中心最大风力小于8级,就是热带低压,风力8~9级被称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被称为强热带风暴,风力≥12级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台风。
台风路径受什么因素影响?台风会受到三种力的影响,即台风内力、科里奥利力、副热带高压的外力。
我国的台风主要有三种常规路径:
第一种,台风从出生地向西移动,从海南、广东一带登陆。
第二种,台风从出生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福建、浙江一带登陆。
第三种,台风从出生地向西北移动后,在我国东部近海位置,突然向东北方向移动。
总体而言,台风在夏季的主要移动路线是西北跟转向路径,其他季节多以西行为主。
台风想怎么走,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还要看副热带高压的“脸色”,每当台风降临,台风跟副热带高压或多或少都会较量一番。
由于副热带高压“挡”在台风北侧,所以当副热带高压足够强时,台风无法突破,只能沿着外层向西移动,如果副高压不强,台风也有可能直接突破副高压,从中间穿过去然后一路北上。
此外,台风登陆陆地后,本身能量是否充足以及台风跟地面的摩擦力,也会不断减弱台风的威力,久而久之台风就会消散在半路。
台风的命名规则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最近东部沿海各地都发出“烟花”台风的预警,那么台风为什么“烟花”呢?不能叫“火花”吗?
其实在很早以前,台风的命名并没有统一规定,每个国家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
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国也会互相交换气象数据,于是台风的命名问题就浮现了。
1945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正式开启了对台风的命名,起初这些名字都是“女性”,但很快就遭到了女权组织的抗议,凭什么台风都是叫我们女人的名字?于是命名规则就变成了“一男一女”。
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台风年度大会上正式通过了台风命名表,每个国家或地区上报10个名称,命名规则大概有“不得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没有负面含义”、“非商业机构名字”、“需得到全体成员同意”等规则。
表格也在下面,大家可以看下我国命名的台风名字。
台风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台风属于典型的自然灾害,狂风可对高空设施、电力通讯线路都有很大的影响,暴雨除了导致洪水灾害之外,还会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狂风暴雨结合起来后破坏力更加强大,所以每年台风登陆我国,都会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不过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台风可以给干旱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平衡当地生态环境,而且台风还会把热带区域的热能卷走,通俗的讲就是平衡冷热,比如在炎热的夏季,台风期间整体气候十分凉爽。
此外,台风也会把大量营养物质卷到近海附近,当台风结束后,渔民出海捕鱼的收获会比以往更多一些。
冬季到底有没有台风?从上文我们知道,台风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海表温度≥26℃,而我国南海在冬季的海表温度是可以达到26℃的,所以冬季存在台风生成的可能性。
一般来讲,每年的7~9月是台风的高发期,12月份生成台风的频率明显减少,每年大概1.26个,之所以有如此差异,季风背景是一大因素。
夏季的季风槽非常有利于台风生成,但冬季没有明显的季风槽。
就算冬季有台风生成,绝大多数朋友也不知道,因为冬季台风多生成在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波中或赤道辐合带中,路径也是向西方移动,或者直接在大洋中转向,绝大多数台风都会消散在大洋中,冬季能成功登陆我国的台风少之又少,所以大家就误认为“冬季没有台风”。
——END——
为什么台风行进上千公里?
台风为什么能行进上千公里,而且还能一路下雨,台风带来的雨下不完吗?
以最近登陆我国的超强台风“利奇马”为例,它形成于菲律宾吕宋岛以东约1200公里的洋面上,并一路向西北方向的我国浙江省东南沿海挺进,从浙江温岭沿海登陆后,一路辗转北上,先后经过影响福建、浙江、安徽、上海、江苏、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共9省1市,基本上横跨了我国江南东部、江淮东部、黄淮大部、华北东部以及东北地区东部等地理单元。
由于“利奇马”是少有的北上台风,登陆后由南向北纵贯我国华东地区约1300余公里,不仅行进路径长,而且带来的降雨量也十分丰富,沿途的46个国家雨量监测站日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极端阈值,浙江(北仑)、山东(广饶、青州、临朐)等部分区域甚至突破历史极值,降雨量达到了291毫米~386.7毫米。
同样以此次“利奇马”对山东的影响为例,据中央气象台之前的报道,“利奇马”影响山东期间,三天内扭转了今年以来山东降雨量偏少的格局,竟然在3天内降了248.1亿立方米的雨水,如果按济南大明湖总库容为1200000立方米计算,相当于足足有下了20675个大明湖的雨水,即便是与我国长江流域的大型湖泊(水库)做比较,基本上相当于1个鄱阳湖和0.631个三峡水库的蓄水量,可见“利奇马”的厉害程度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台风为啥有如此强悍的“生命力”,为何影响范围如此之广?其实这与台风的形成原因有关。
前面小地讲到,台风一般形成于低纬度(纬度大约介于10~25度之间)热带洋面,这会主要是因为这一维度区域的洋面由于太阳高度角较大,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温度升高,当一定水深范围内的海水温度达到或超过26.5摄氏度时,由于表面海水蒸发旺盛水汽不断上升在高空遇冷变成积雨云,而近洋面形成低压区四周空气向中心辐合,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旋涡、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旋涡。
由于海洋面积广阔,台风在洋面行进过程中由于受到的阻力较小,能力不仅损失小,而且所经过洋面有暖流流经或洋面温度较高时,其能量还会不断加强,直到登陆后由于地面摩擦加大其才逐渐减小。但只要台风的中心结果没有受到破坏,即仍然存在由四周向中心快速符合的气流,那么台风的影响仍然会持续,这就是为什么台风登陆后,仍然能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缘故。
以此次的“利奇马”登陆浙江东南沿海之后,受东南丘陵的阻挡,路径迅速北转,由于所经之地主要为平原地带,且先后经过了太湖、黄海海域,虽然登陆后其能量有所降低,但是在经过宽阔水面时又有所加强,这就是“利奇马”能够贯穿我国几个面积较大的地理单元的缘故。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15号台风对浙江有影响吗?
根据目前的预报,15号台风对浙江没有影响。具体,你可以关注天气预报,毕竟台风预报还是瞬息万变,今年有两次台风影响浙江,实际登陆与预报都区别比较大哦。当然,气象预报,在目前科学水平下,准确预报台风有难度啊,毕竟科学来不得马虎吧!
你见过的最大的台风?
如今又到了台风肆虐的季节,不过由于身处北方内陆地区,所以并没有亲身感受过台风的疯狂,只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画面而已,对于台风的感受没啥发言权。不过看到这个问题却想起了史上最大的台风泰培,不妨把它在这里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泰培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最强的台风,产生于1979年10月3日的西北太平洋上,这里被称为台风的诞生地,泰培源于这里的澎贝岛附近季风槽产生的扰动天气,但是起初由于它受到西北方向一场热带风暴的不利影响,它的发展并不顺利,不过该风暴之后向北移动,于是泰培得以增强,路径基本上是向西移动。
掠过关岛后,这个气旋启动爆发性增强模式,10月11日9时,泰培发展成为5级台风,于10月12日达到风速每小时305公里的最高强度,这也是有记载以来的最强台风风速,并且它还将这一风速保持了18个小时,其中心海平面气压低至870百帕,这也是一个创记录的低气压,这些都使得泰培的威力无比巨大,它的风场范围直径高达2220公里,如此巨大的范围又创下了面积最大的热带气旋纪录,总之,泰培是一个不断创记录的巨大台风,其很多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
经过关岛之后,泰培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但因受低压槽逼近的影响折向东北前进,并且开始缓慢减弱,10月19日,之后泰培登陆日本南部,仍然给这里带来了狂风暴雨,风灾和洪涝灾害造成日本百余人丧生,并且毁掉了很多的船只和建筑物,并且在日本成为有记录以来环流半径最大的台风,还给日本带来了约438亿吨的降水。
离开日本后,泰培向着东北方向移动,强度又曾一度增强,但由于来自海面的热量较少,泰培趋向于减弱,减弱为热带风暴之后很快又减弱为温带气旋,但是直到10月底才消失于阿拉斯加西南部的群岛附近,前后历时近一个月。
为观测这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台风,美国空军气象局派出60架次侦察机飞入泰培内部执行观测任务,这场台风因此成为近距离观测次数最多的热带气旋之一。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台风的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负责命名的。根据WMO的规定,不同地区的台风会有不同的命名方式。
1. 西北太平洋地区: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台风的命名是由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气象部门负责进行。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会提供一份预先准备好的台风名单,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使用。这些名字通常是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等相关的词汇,如动物、花卉、人名等。
2. 大西洋地区:在大西洋地区,包括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台风的命名是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负责。NHC使用了一套固定的英文字母表来命名台风,从A到W,跳过字母Q和U。每年的第一个台风名称以字母"A"开始,第二个以字母"B"开始,依此类推。如果一个季节内的台风数量超过了26个,将使用希腊字母来命名。
3. 印度洋地区:在印度洋地区,包括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台风的命名是由印度气象局(IMD)负责。IMD使用了一套固定的名单来命名台风,其中包括一些常见的男性和女性名字。
通过给台风命名,可以方便气象部门进行跟踪和记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台风的认知和警觉性。此外,命名还有助于避免混淆和误解,特别是当多个台风同时存在时。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地区的台风命名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都旨在提供一个统一的命名系统,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研究台风。
希望以上解释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