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乌克兰地图位置,为什么乌克兰在刻赤海峡敢于挑衅俄罗斯呢?
先来一张关于刻赤海峡的地图
这张地图简单明了,亚速海虽然称作是海,但是它仅仅是通过刻赤海峡与黑海相邻,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咸水湖,苏联时代,亚速海被苏联领土包围,没有任何争议的成为苏联的内海,苏联解体后,亚速海西北是乌克兰本土,西南是克里米亚、东部则是俄罗斯领土,而俄罗斯与乌克兰关于亚速海的分割管辖一直就存在着争议,刻赤海峡全长仅41公里,最窄处仅4公里,从苏联解体到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这一段时期内,俄罗斯船只通过刻赤海峡还需要向乌克兰缴纳费用。
2013年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亲西方势力上台,为了避免乌克兰政局变化后的彻底失控,俄罗斯以所谓的克里米亚公投入俄的方式吞并了克里米亚,这样一来,刻赤海峡就完全纳入了俄罗斯管理,而在亚速海海域上,俄罗斯也占据了绝对优势。2014年年底为了巩固吞并的克里米亚半岛,俄罗斯修建刻赤海峡跨海大桥,将克里米亚直接与俄罗斯本土相连,并直接锁死了亚速海的出口。
历时将近4年刻赤海峡大桥2018年才通车
其实对于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并修建刻赤海峡大桥等这样的一波操作,乌克兰虽然有所反应但是并不激烈,一般情况下领土被别国占领,怎么也会有所反应,但是乌克兰的嘴炮厉害,但是实际上没有对于克里米亚半岛和刻赤海峡大桥等俄罗斯举动进行说明实质性的反应,除了推出了独联体,并要求加入北约等等,其余就是应付乌克兰东部的内战了,但时让人很不理解的是同样是作为世界武器的出口大国,乌克兰自己的军队装备水平一般,战斗力也不很高,与顿巴斯等等乌克兰东部武装的内战,乌克兰并没有占到便宜,这里当然俄罗斯没少向乌克兰东部明里暗里的进行支援,但是也同样表明,虽然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战斗民族同根同源,但是两国的战斗力水平差距确实很大。
乌克兰内战中被击毁的乌军装甲车
乌克兰的总统任期是五年,现任总统波罗申科是在2014年担任的乌克兰总统,2019年3月即将迎来了乌克兰新一轮的总统大选,而波罗申科执政的这四年多,除了彻底与俄罗斯关系搞僵,丢失了克里米亚半岛,丢掉了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控制权等众多败笔之外,在民生也没有明显的改善,依靠乌克兰颜色革命上台波罗申科除了重新翻起了历史与现实中的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的民族矛盾,点燃了乌克兰西部的民族主义情绪之外,并没有给乌克兰人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
波罗申科4年执政生涯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
这些不太好的表现,并不能在即将到来的总统选举中给波罗申科加分,所以面对着激烈而并不乐观的选情,那么再次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的对立,巩固自己先前的票仓,无疑是波罗申科选举团队所认为的最佳选择。
于是深知俄罗斯人一贯做法的乌克兰,用一些过时的军舰,以进入亚速海为名,强行通过俄罗斯控制刻赤海峡,目的就是激起俄罗斯人激烈反应,然后进一步鼓动本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事实果然如同乌克兰人预料的那样,乌克兰军舰入境,俄罗斯人撞船、开火、扣船,如同流程般的反应,而同时乌克兰国内的民族分子立即向俄罗斯驻乌克兰大使馆进行冲击,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再度高涨.....
俄乌刻赤海峡争端事件后,乌克兰民众袭击俄罗斯驻乌克兰大使馆
美国和西方当然会支持乌克兰,因为乌克兰为了亲西方拿出了“退出独联体、丢失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东部陷入内战”等投名状,而美国和西方仅仅对俄罗斯进行所谓的制裁,对乌克兰进行雷声大雨点小的声援。因为这对于美国和西方并不损失什么,而对于俄罗斯而言则会更加的声名狼藉,影响力和经济也受到影响。
而在此形势之下,俄罗斯明知道刻赤海峡事件仅仅乌克兰政治人物为了选票策划的一个圈套,但是也必须强硬,因为俄罗斯不能够失去克里米亚,否则俄罗斯的腹地就暴露给了西方,而且也已经为了克里米亚付出了经受了西方常年制裁,做出了巨大牺牲,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硬抗。
刻赤海峡明显政客为了选票操作的政治事件
从乌克兰颜色革命到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乌克兰内战,乌克兰修建刻赤跨海大桥,再到此次乌克兰军舰冲卡等一系列事件,俄罗斯不是赢家,虽然俄罗斯占领乌克兰,但是俄罗斯无论在斯拉夫兄弟中还是在世界舆论中都是声名狼藉,为此俄罗斯还受到西方制裁,势力严重受损;乌克兰当然更不是赢家,国内战火不断,普通民众死伤惨重,丢失领土克里米亚,国内民生更受到严重影响。欧盟似乎也不是赢家,他们虽然制裁了俄罗斯,但是他们都要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而制裁无疑推动了天然气价格的上涨;而赢家似乎只有美国,乌克兰的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把美国塑造成欧洲的救世主,只有靠近美国才能抵制俄罗斯的危险,而事实上美国似乎什么都没有损失。
所以对于乌克兰这样的处于两大阵营之间的小国,固然要选边站队,但是做一个最优秀的墙头餐,左右摇摆才是对于本国国家利益和民众最有利的,比如东南亚的某小国,就是这样混的风生水起,但是那些无耻的政客们是并不在意国家利益和民众的损失的,他们最注重的仅仅是他们自己如何获取并巩固政治权力,所以他们就无休止的搞事情!
为什么乌东四州急着公投加入俄罗斯?
有五大好处。
1、法理先行。首先你可以发现从俄乌战争开战以来,普大帝的所有动作都是法律先行的。首先是乌东地区先独立,然后签署友好互助条约,接着议会授权,这场战争也没宣战,而是叫特别军事行动。所以这次同样是法理先行让这四点纳入俄罗斯版图。
2、名正言顺。乌军能在北部反攻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守军不足。因此俄罗斯现在先部分发布部分动员令征召30万预备役,补充这四地的防守兵力。如果这四地能够入俄,而乌军继续进攻,那么就能名正言顺地动用义务兵,还为动用蘑菇弹埋下伏笔。
3、保住既有成果,为将来肢解乌克兰埋下种子。顿巴斯地区不用多谈,当初普大帝发起进攻就是为了让这个地区的俄罗斯民众摆脱乌克兰的种族侵害。而赫尔松地区前出可以威胁敖德萨,策应摩尔多瓦北岸,如果敖德萨丢了,乌克兰就失去了正面围堵俄罗斯的意义,使自己成为内陆国,而且更糟糕的是让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暴露在俄军面前,守住赫尔松也就为克里米亚做屏障。因此在赫尔松才会坚决打击了乌克兰的反击。在四地入俄后,如果俄军单方面宣布停火,不仅继续战争的责任会甩锅给西方,而且还能起到吓阻西方的作用,既保住战争成果,还为将来肢解乌克兰埋下了种子,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是不可能控制地方政府的,不排除出现梅德韦杰夫出示的那张战后乌克兰地图的结果的。
4、为暂时实现实控线停火创造了条件,也为各国介入创造了机会。四地入俄不仅可以让普大帝给国人一个交代,而且为单方面宣布停火创造了条件。如果俄罗斯单方面宣布停火了,乌军还不依不饶继续进攻,那么战争责任就在西方了。欧洲现在已经被能源危机搞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也希望能暂时踹息一下,而乌军在没有制空权和大量重武器的情况下,持续反攻也实现不了。就算靠美英继续拱火,乌军的反击力道也会减弱。俄军单方面宣布停火后,也为其他大国介入创造了机会,这可以拭目以待。在这里可以提供一个证据就是普大帝和莫老仙在上合会议中说到“会尽快结束战争”的话。
5、凛冬将至,欧洲顺水推舟。很多事情没有发生比发生后威力更大----比如核威慑。现在凛冬将至,欧洲因为通膨多国政府相继倒台,而多国民众也因为能源价格上涨走上街头,可以说已经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但是由于道德正确和乌军在北部的大反攻而使欧洲政客还必须继续嘴硬而不低头。这个时候如果俄军宣布单方面停火,就等于给欧洲一个下台阶的梯子,稍有理智的政客就会顺水推舟,就坡下驴,促使乌军也停火。停火不等于停战,这也能给国内外一个交代,但是停火时间可以持续延长,具体可以参考朝鲜战争停火协议。
结论:乌东四州快速入俄可以给俄罗斯带来很多好处,一箭五雕的事为什么不赶快做呢?
如果俄罗斯全面占领乌克兰全境?
如果俄罗斯做出这样的决定的话,那将会百害而无一利。从普京的声明中就不难看出,至少目前俄罗斯没有侵占乌克兰全境的企图,只是发动了针对打击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特别军事行动而已。
那么如果俄罗斯占领了乌克兰全境,对世界格局会有什么影响呢?简单述说个人思考:
一、美国盟圈将会迅速增强。俄罗斯是曾经的世界唯二超级大国之一的继承国,是美国维护独掌世界霸权的潜在对头,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因此,美国一直在搅动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灌输“欧洲杀手”,给欧洲树立潜在威胁对象。如果俄罗斯真的占领乌克兰全境,就坐实了美国的预测,那么欧洲各国甚至是其它国家也会随潮流而加入美国的阵营“北约”组织,美国的声望和主导权将会更加壮大。
二、俄罗斯将会更加举步维艰。话说俄罗斯有苏联留下的老底,近些年俄罗斯也不断的发布了新式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装备信息,军事上还是站在世界顶端,但是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军事实力,还需要政治和经济的支撑,当美国联合众多盟友对俄罗斯实施绝对制裁时,俄罗斯资源再丰富也不可能靠内部消化来复苏经济,这一问题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上就有了显著体现,俄罗斯2015年的GDP比2013年缩水一万亿美元。如果再把乌克兰这个包袱挎上的话,经济负担将会更重。
三、现有国际秩序将会打破重组。国际关系与国际秩序本来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因子,如果俄罗斯军事占领乌克兰,国际秩序和国际惯例将不再遵守守恒定律,联合国再无影响力,那么世界局势又好比回到二战之前的列强争霸状态。为了自保,选边站队不会再有顾忌,甚至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军事竞赛,美国最喜欢的就是这种环境,不但可以进行军火贸易,还可以支持它国反动派进行颜色革命,政治动荡、武力冲突将会频繁发生,后果就是要么美国一家独大,要么烽烟弥漫。
所以,这次俄乌冲突本身来说,俄罗斯只是通过打残乌克兰来宣誓俄罗斯捍卫主权与国家安全的决心,乌克兰加入北约或是并俄亲俄都不是俄罗斯想要的,乌克兰是俄罗斯与北约的隔离带、缓冲区,留着它在比占领要对俄罗斯有利的多。
2023俄乌战争将如何发展?
不管大家愿不愿意,人其实是非常容易麻木的,这其实也是适应力强的一种表现,就好像新冠疫情持续到现在,我相信再过几个月就没有人把它当成一回事了,大概就和今天是晴天还是下雨一样,也许有人不喜欢下雨天,但总归也不是多么不可忍受的事情,
俄乌战争也是这样,其实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大宗商品的价格,包括石油的价格,基本也就回到了战争以前,经历了快要一年的战争之后,世界仿佛又来到了原点,实际上确实没什么了不起的,非洲,这样规模的战争其实每年都在发生,又有几个人关注呢,别的都不说,埃塞俄比亚的内战造成的死伤人数其实比这场战争还要大,可是有多少人关注呢?
基本上还有两个月,这场战争就要打满一年了,这两个月也许这场战争会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许不会又有谁在乎呢?我听到一种说法是说,美国总统拜登希望这场战争至少要持续到他宣布参选明年2024年的美国总统之前。
到底属于俄罗斯还是乌克兰?
从2014年开始,同源同种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便陷入长期对立状态当中,并多次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而两国冲突的“导火索”无疑是俄罗斯侵占乌克兰的南部领土克里米亚半岛。不过,克里米亚半岛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俄罗斯的领土,直到1954年才被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割让给乌克兰。那么问题来了,赫鲁晓夫为何要这样做?一切,还要从克里米亚半岛的历史说起。
克里米亚半岛地理位置图
克里米亚半岛,又称克里木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北以彼列科普地峡与欧亚大陆相连,东北濒亚速海,西、南临黑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克里米亚半岛拥有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000年,便有凯尔特人在此定居并孕育出人类文明,此后两千多年间,又相继被斯基泰人、希腊人、西徐亚人、罗马帝国、哥特人、匈人、可萨人、拜占庭帝国、钦察人占领或统治。
蒙古帝国崛起后,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在西征过程中,于1237年攻占克里米亚半岛,并将它纳入到于1243年创建的金帐汗国版图内。在拔都及其子孙的统治下,克里米亚半岛逐渐成为金帐汗国与拜占庭、西欧、埃及、西南亚等地区进行政治和贸易交往的主要通道,而伊斯兰教也日渐成为鞑靼人(欧洲对定居东欧的蒙古族及被它征服的突厥语系民族之合称)的主要宗教信仰。
被俄国吞并前的克里米亚汗国
金帐汗国陷入分裂后,拔都之弟秃花帖木儿的后裔哈吉·格来割据半岛及周边,并在1430年创建汗国。然而,克里米亚汗国独立自主的时间很短,到1478年时已沦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附庸。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间,克里米亚汗国成为沙俄和奥斯曼帝国争夺的焦点,双方前后打了5场大战,由于奥斯曼帝国在第五次俄土战争(1768-1774年)中的惨败,克里米亚汗国转而依附沙俄,并在1783年并入沙俄的版图。
沙俄占领克里米亚后,在当地大搞建设并大量迁入俄罗斯族移民,以求巩固对当地的统治。苏联建立后,克里米亚成立起自治共和国,隶属于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此后,克里米亚的开发速度变得更快,不仅建立起大量的工厂,并且还成为黑海舰队的驻地。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纳粹德国的占领(1941-1943年)、掠夺和破坏,克里米亚的经济一度遭受毁灭性打击。
赫鲁晓夫
1954年2月,即俄罗斯与乌克兰结盟300周年之际,曾在乌克兰长期担任党政军领导职务的赫鲁晓夫,以苏共第一书记的身份,正式宣布将克里米亚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管辖。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没有人能预料到他们会在30多年后“分家”,因此这项决定并未引起任何争议,便顺利地在党中央主席团会议和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获得通过。
对于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原因,后世众说纷纭,而其子谢尔盖的解释无疑最具权威性。2014年3月19日,谢尔盖在接受采访时声称,赫鲁晓夫之所以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完全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因为,从俄罗斯来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定居者们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对当地经济的重建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因此,赫鲁晓夫只能寄希望于乌克兰,认为它有责任、有能力帮助这个陷于经济困境中的地区恢复重建。
乌克兰大饥荒曾导致400多万人丧生
其实,赫鲁晓夫之所以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还另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理由。乌克兰人虽然跟俄罗斯人同源同种,但在历史上曾长期忍受沙俄政府的野蛮统治,在苏联治下亦遭遇过惨绝人寰的“乌克兰大饥荒”,因而跟俄罗斯人矛盾很深,独立建国的倾向很强烈。如果把俄罗斯人聚居的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可以起到平衡人口比率、影响政局的作用,以便有效地牵制乌克兰“独立派”。
事实证明,赫鲁晓夫的安排以及来自乌克兰政府的投资和技术对克里米亚的重建不无裨益。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从1953年到1956年,克里米亚的葡萄酒产量增长1倍,发电量则增长近60%。随着北克里米亚运河在1971年竣工,第聂伯河总水量的30%得以进入半岛,灌溉超过6000平方千米的农业用地,并成为费奥多西亚、刻赤和苏达克等城市的用水来源,大大改善当地的农业、民生状况。
北克里米亚运河路线图
正因如此,在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乌、俄两大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合力将这个半岛建设成为富饶、繁华的地区,成为苏联境内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样板”。然而,由于东欧剧变及随之而来的苏联解体,克里米亚主权归属问题再次陡升波澜,并最终成为俄罗斯、乌克兰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源头”。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在西方的“和平演变”下轰然解体,分裂为15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很想重新收回克里米亚,但慑于乌克兰继承了原苏联大量的部队、武器装备和数千枚核弹,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因而不敢贸然行事。除此之外,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奉行向欧美“一边倒”的政策,不愿也不敢强夺克里米亚,以免触怒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塞瓦斯托波尔鸟瞰图
然而,失去克里米亚毕竟是俄罗斯人心中永远的伤痛。要知道,克里米亚半岛控遏黑海和亚速海,是连接欧洲和近东的重要海上通道,一旦失去,俄罗斯便无法掌控整个黑海地区的海上贸易,更不能从高加索地区畅通无阻的运输优质石油。除此之外,半岛上最重要的港口-塞瓦斯托波尔不仅是一座优良的深水不冻港,亦是俄罗斯黑海舰队司令部的驻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由于上述原因,俄罗斯人心中始终难以割舍克里米亚,当“融入西方”的梦想破碎后,收复失地、重振大国雄风便成为举国一致的目标。2014年初,在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被革命推翻后,俄罗斯因为担心乌克兰会全面倒向西方,遂对该国进行赤裸裸的军事干预,出兵侵占克里米亚半岛,然后借助“全民公投”的戏码,将其正式并入本国版图。
俄罗斯族庆祝克里米亚“回归”
俄罗斯肆意践踏国际法、公然吞并邻国领土的行径,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强硬制裁,经济状况由此一落千丈。然而,俄罗斯对西方的制裁毫不在意,非但没有将克里米亚归还给乌克兰,并且还公开鼓动东乌克兰(即顿巴斯地区)的叛乱活动,扶植起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个傀儡政权,想以此达到“肢解”乌克兰的目的。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值得世人继续关注。
参考书目
浦洛基(乌克兰):《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显忠:《克里米亚半岛的历史变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