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分数线比河北高,如果高考高出一本线120多分?
谢谢邀请!
简单来谈一下这个问题,高考高出一本线120多分,这个分数并不能算是太高的分数,尤其是对于偶所在的河北省。
首先说学校,近期有机构公布全国1卷地区各分数段可以报考哪些学校,我贴一张理科版的,注意,仅供参考!
对于这个,大家一定要抱着冷静的态度来看待,或者说看看就得了,最终还是要具体分析到自己省里的,由于并不知道题主是哪个省的,我现在以河北省理科来分析一下。
在河北,高于一本线120分,并不是一个太高的分数,但这个分数大概可以学校和专业兼顾了,咱们来看看2018年的数据,本一线511分,高于120分也就是630分左右。
这个分数段,如果你只选择学校,大概也就能选择以上这些学校,不过专业是不能保证的,比方说你想学水利专业,选择河海大学可以被录取,但绝学不到水利专业,因为水利专业是河海大学的王牌,每年专业分数要超投档分10分以上。
所以,我建议稍微降一下分数段,来将学校和专业兼顾着来选,毕竟610多分的学校和630分左右的学校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能在这个分数段专业+院校来进行选择,为什么非要只选择大学呢?
以上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留言区交流!
我是金榜王风,关注我了解更多志愿填报知识!2021多少分能上天津大学?
您好,天津大学2021各省录取分数线如下:
1、普通高考省份
甘肃:理科601分
广西:理科612分
贵州:理科605分
宁夏:理科566分
青海:理科555分
江西:理科623分
陕西:理科616分
安徽:文科639分、理科642分
四川:文科612分、理科647分
山西:文科612分、理科613分
河南:文科638分、理科652分
云南:文科643分、理科641分
黑龙江:文科606分、理科598分
内蒙古:文科609分、理科609分
2、综合改革省份
北京:640分
海南:724分
山东:626分
上海:556分
天津:656分
浙江:647分
重庆:首选物理科目653分
福建:首选物理科目629分
广东:首选物理科目629分
湖北:首选物理科目619分
湖南:首选物理科目610分
江苏:首选物理科目608分
河北:首选物理科目631分、首选历史科目628分
辽宁:首选物理科目645分、首选历史科目638分
为什么天津话和安徽话如此相似?
世上本没有天津话,外来的移民多了,就有了天津话。
根本就没有“安徽话”这种说法,安徽别说皖北人听不懂皖南方言,就算是皖南,徽州地区相邻两个镇的人说话,经常都听得云里雾里一脸茫然。
要说天津话与安徽的方言相似,仅局限于皖北的宿州一带,与安徽其他地区的方言根本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而造成天津话与宿州话极其类似的原因,要追溯到明朝时期,从大量皖北居民被迁移至天津之地定居开始说起。
汉语方言,主要分成十三个语种,即官话、吴语、湘语、徽语、赣语、晋语、粤语、客家语、闽北语、闽南语、闽中语、闽东语、莆仙语。
整体来说,北方大多数地方方言都属于官话,虽然属于官话不同支,但大致意思没什么明显差别,晋语区是北方唯一的方言区。
然而南方截然相反,由于南方水网密布山区众多,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千奇百怪的方言,汉语几乎复杂难懂的方言几乎全都位于南方地区。
说真的,南方很多地区,不同地市甚至不同村镇出身的人,要不用普通话交流,要不就是大眼瞪小眼互相听不懂。
天津话在北方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天津话与旁边的河北话、北京话等都有显著区别,天津话倒是与上千公里之外的皖北宿州一带的方言极其相似。
这是方言之中的“飞地现象”,就算一个地区的方言与周围方言存在明显不同,反而与相隔很远的地方语言酷似,一般这种现象,都是移民造成的。
天津话与皖北宿州话酷似,也的确与移民有关,在历史上,安徽与天津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造成了如今的天津话酷似宿州话现象。
地处海河入口处的天津,从唐朝开始就因为漕运而崛起,逐渐成为北方的水陆交通要冲。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发动靖难之变,朱棣登基后为纪念功勋,于永乐二年正式在此建城,定名“天津”,意为天子渡口。
天津也成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载的城市。
朱元璋出身凤阳府,所以早期明朝的将领与士兵大多也都是从两淮地区招募的,朱棣受封燕王以后带走了大量淮西子弟。
朱棣夺位之后不久就将都城北迁,随着朱棣北迁的大量旧臣、淮西出身的士兵与他们的大量家眷,也都一起北上,其中很多都被安置在天津驻防,构成了天津早期居民。
因为明朝的建立者出身安徽,所以有这样一层渊源,当时大量的皖北出身者被带到了北方地区定居,他们带去了家乡的文化,构成了最初天津的强势方言。
明朝时期,天津主要作为京师东部的门户存在,人口不是太多,而当地淮西出身者大多地位比较显赫,方言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这样的延续,一直到了晚清时期,而清朝末期的大移民也与军有关。
作为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鸿章同样是安徽人,出身庐州府合肥县,他一手创立的淮军大本营就在天津地区,那时的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常驻天津办公。
数万来自两淮的淮军将士,还有更多他们的亲眷都居住在天津城。
晚清时期,也有很多河北等地移民,在闯关东的过程中留在了天津,不过他们的整体人数不是很多而且比较弱势,因此河北方言没能完全影响天津话。
倒是在清朝没了之后,原本的淮军后代们,纷纷脱去了戎装,也就在天津定居了下来,如此一来天津城内来自于安徽的口音比例再次不断上升。
无论是明初时期的移民,还是清朝晚期的移民,都带有浓厚的军镇色彩,两次大规模移民都以皖北人为主,他们构成了天津城当时最强势的早期居民。
除此之外,清朝时期两淮地区的盐商非常强势富有,而当时皖北与苏北之地,常年因为淮水泛滥而被迫远走他乡。
顺着大运河,大量皖北与苏北的劳工被盐商带到了北方,位于大运河北端的天津成为了很多人最终的落脚定居之地。
皖北与苏北大多都属于江淮官话的方言区范围,大致上没有太多的区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众多劳工在当地逐渐也融入了当地的方言环境。
天津历史上前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主要还是因为朝廷的干预,而后来的自发性移民,则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
正因为这段过去,皖北尤其是宿州等地的方言,成为了天津话的母方言。
由于历史上大批来自江淮皖北之地的移民,构成了天津早期的强势居民,他们的方言最终奠定了天津话的基础,后来的其他移民数量上不占优势,因而被同化。
在地缘上,天津方言成为了北方的一个“方言岛”,显得非常独特,与周围的河北等地方言迥然不同,倒是跟千里之外的宿州相似。
当然,现实中的天津话与宿州话乃至于皖北、苏北一带的方言口音都极其相似,却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仔细听还是能够分辨的。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天津方言的母语言,位于安徽皖北地区的固镇、蒙城与宿州包围起来的这个三角区域之内。
大致上,也就是江苏徐州的南部、安徽淮南的北部,涡阳县之东、五河县与泗县灵璧县以西的这一片区域之内。
当年,还是因为长期研究天津方言岛现象的学者李世瑜先生,在一次观看凤阳杂技团表演的时候偶然发现演员们的口音酷似天津话,之后前往凤阳考察,最终才发现这些渊源。
虽然历史上其他地区的移民口音,并没能占据天津的主流,但是多多少少还是影响到了天津方言的一些日常用语,这造成了天津话与皖北方言的差别。
天津人将鲤鱼称作“拐子”,皖北称作“鲤鱼拐子”,天津人油条叫做“果子”,皖北称作“油果子”,大多数用语都是一样的,但稍有区别。
至于“安徽话”,并没有这种说法,就好像外地人说的“安徽板面”,在安徽根本就没有,因为安徽只有“太和板面”。
安徽是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在明朝之前,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的安徽地区,南北向来都不属于同一区划,甚至分属不同王朝管辖。
历史上,安徽长期都是南北王权对峙的前沿,皖南与皖北之间的文化差异极其明显,而这样的差异即便在皖南皖北成为一家子之后也并没有消失。
在安徽,皖北尚且还好,各地之间的方言差异不是很大,但巢湖以南就开始变得复杂,尤其是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在古徽州地区。
皖南多属于吴语和徽语重叠之地,方言本身就晦涩难懂,加上当地山区众多,很多地方都十里不同音,别说皖北人,就算是皖南沿江地区也未必听得懂徽州人说话。
天津话,只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与皖北宿州一带的方言酷似,属于江淮官话的“信蚌片”,而与安徽其他地区的方言,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为什么全国各地高考分数线有那么多差别?
全国各地高考分数线差别大的原因是:
一、各地的考生数量不同
河南省、广东省、山东省是高考报名比较多的省份,而青海、上海、西藏等地报名人数少,假如实现统一划线,统一竞争,很有可能西藏、青海等省大部分考生落榜。而各省自行划线,本省内考生竞争,确保了高的录取率。
二、各地的高校教育资源不同
大部分高校都有招生本地生源数量较多的政策,比如北京、上海、江苏、天津等地重点高校众多,招生名额较多;而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海南等仅有一所211大学。
三、各地的中学教育质量不同
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不同,导致中学的教育质量悬殊。
天津高考教材和河北教材一样吗?
大体一样,但高考录取以及就业形势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