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仁爱学院校长,孔子为何认为仁是礼之本?
孔子为何认为“仁”是“礼”之本?《论语》中,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还讲什么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还讲什么乐?”一天,孔子的学生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而言,与其铺张奢华,不如简朴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隆重完备,不如内心真正悲伤。”
这两段话讲的其实是一个意思,意在说明,“仁”是一切外在的礼节、仪式的根本。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即一个人内在的美好品德和思想情感。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种内在的“仁爱之心”,即使外在的礼节、场面多么讲究,多么铺张奢华,演奏的音乐多么铿锵悦耳都没有用,倒不如简朴节俭一点好。就办丧事来说,外有的仪式无论多么隆重完备,都比不上当事人内心真正的悲伤重要。
由此可见,“仁”是内容,礼乐等一切东西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内在的“仁”,外在的形式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当今社会,许多人的做法恰恰与孔子的要求背道而驰。前段时间,网上报道,南方的一所小学举行新教学楼启用仪式,为了等待县领导出席会议,竟然让孩子们在寒风中站着等了两个多小时,如果这所学校的校长有仁爱之心的话,他就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假如出席会议的领导有仁爱之心,他也不会迟到。
还有一则报道也让人匪夷所思!湖南一所中学一位老师的母亲去世,需要租用学校的场地操办丧事,全校因此放假三天。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岂能因操办丧事而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难道用学校办丧事当事人就“戚”的厉害?这似乎与孔子对丧事“宁戚勿易”的要求相矛盾。况且,谁给了校长随便停课的权利?我相信,如课这所学校的校长有“仁爱之心”的话,也不会干出这样荒唐的事情。
学校教育中,校长要敢于对一切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和行为说“不!”因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校长和教师要以自己的拳拳“爱生”之心,精心呵护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凡是有损学生健康成长的事,凡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无论是安排人的职位多么高级,仪式多么隆重,校长都有权拒绝。同时,学校举办的一切活动,包括文明礼仪教育、艺术教育等,都要有利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不要铺张浪费,过分追求场面的宏大,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古代的姓氏耶律完颜现在都改成什么姓了?
那些耶律、完颜等少数民族国姓,后来都改成什么姓了?
我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姓氏的人口越多,意味着这个姓氏在历史上的地位越显赫。比如我国现代人口最多的李、王、张、留、陈、杨、赵,这些姓氏,随随便便就能再是历史上找出一大批的帝王将相。虽然可能大多数名人与当今的芸芸众生都是八竿子八百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可依然有人遇上同姓的陌生人会说一句"五百年前一家人"。
非常有趣的是,中国近代的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其实是叔侄俩。这两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直接认了2000多年前的蜀汉皇帝刘备当祖宗。姓氏文化专家一研究,居然真的给他们续上了刘备后人蒲编堂(编草鞋的名门)的家谱。另一个蒲编堂后人,是民国最狂野的知识分子,掌掴委员长的刘文典校长。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可是当我们看少数民族历史时,却发现他们使用的那些国姓,却大都已经难觅踪迹,这些人的后人,后来都到哪里去了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姓都有些什么?
1,匈奴族:
匈奴一开始没有姓氏,南匈奴归附汉朝后,大都改为刘姓。南匈奴建立的的政权主要是汉赵(也叫前赵)和大夏。前赵的国姓是刘,大夏的国姓则是赫连。
现在,还有姓赫连的人,他极有可能是匈奴王室后人。
2,摩羯族。
摩羯族其实是匈奴人和鲜卑人的杂交品种,属于边缘化小部族。但是石勒天纵奇才,居然第一次统一了黄河流域。石勒后人被汉人冉闵篡位,摩羯族基本被杀光。
姓石的小伙伴,不要说自己是摩羯座,因为摩羯族已经被杀光了。
3,鲜卑人。
鲜卑人,原先住在鲜卑利亚,现在改为西伯利亚,其实是同一词语的不同翻译。鲜卑人建立的政权还比较多,主要是多个燕国和和多个魏国。燕国的国姓是慕容,所以这一部叫做慕容鲜卑,燕国也有段姓,叫做段氏鲜卑。建立魏国的另一部叫做拓跋鲜卑,后来改姓为元。
现在慕容姓、段姓和元姓,都是存在的,他们有可能是鲜卑王族后人。
4,氐族羌族。
氐族和羌族规模比较小,但是包含的国姓还不少。氐族先后建立过前秦和成汉,国姓分别是符和李。羌族建立了后秦,国姓是姚。
这三种姓,现在还有,而且还不少。
(蒲松龄是不是符pu坚后人?)
5,沙陀族。
沙陀族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三个朝代,后唐、后晋和后汉,国姓分别是李、石、刘。
这些都是汉族大姓,不少人以为这三个朝代是汉人朝廷,其实是误解。
6,契丹。
契丹族建立了辽朝,可是他自己又总是改国号为契丹国。在俄罗斯语里面,中国就是契丹。契丹国姓是耶律。
耶律家族最后一个名人,是辅佐成吉思汗的汉文化大臣。这说明,耶律基本从那时起就融入汉人了。耶律姓到现在几乎没有了,很多改成汉姓了。
7,党项和吐蕃、南诏等。
党项族、吐蕃和南诏,都是羌族的分支,党项族一开始姓魏铭,后来改为了李唐赐给的李姓,这一点与沙陀族李克用一样。吐蕃族没有姓氏,后来逐渐以家族徽号、封地为姓氏。南诏也没有姓,南诏国王以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比如皮逻阁的儿子叫阁罗凤。
8,蒙古。
蒙古族建立的中原政权是元朝,国姓为孛儿只斤。孛儿只斤,后来就成了"包"或者"宝"两个姓氏。
目前蒙古各部的音译复姓,大都改为了乌、席、白、杭等。看起来好像和汉族人没什么区别。
9,女真。
女真族建立过两个中原王朝,分别是金和后金(清),国姓分别是完颜和爱新觉罗。完颜这个姓,一支存在着,清朝丧权辱国割让伊犁的完颜崇厚,就是完颜家族在近代的优秀代表。爱新觉罗在清朝灭亡后,大都改为金姓。因为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
爱新觉罗在现代最有名的两人,一个是溥仪七妹金志坚,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临死前说献身革命,奉献教育,是为清朝皇室赎罪。另一个旁支后人启功,是个书法家,他认为自己姓启。
随着网络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人给自己改一个少数民族复姓,慕容、完颜、耶律就成了重灾区。其实这些人不知道,改变自己的姓氏,其实没什么意义。
更有甚者,一些人自称皇室后人,招摇撞骗,又是打款解禁皇室资产,又是兜售壮阳滋阴神药。那就是违法行为了。
老师该不该体罚学生?
“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说这话的复旦教授,纯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应该就是人们嘴里常说的“砖家”吧,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已,对于“实战”经验一窍不通;打骂学生,大学里不可以,中小学更不可以,真有本事,你来中小学“打骂罚”学生一个试试,分分钟让你这名牌大学教授“打脸”,必须啪啪的!
“打骂罚”学生是典型的体罚,这是国家有关法律明令禁止的,复旦教授这是在忽悠谁呢?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明确写着:教师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教师的师德师风“红十条”里,同样严格规定: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属于严重的师德问题,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一票否决”,弄不好就是直接开除出教师队伍,吊销教师资格证永远禁入教育行业!教育规则里从法律上和道德上都说得这么清楚明白,你一个复旦大学教授在那里大放厥词,是“睁眼说瞎话”呢,还是觉得中小学教师都很愚蠢啊?类如这种不上档次与不着调的忽悠,只能让人唾弃了,没有别的出路!
涉及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家长就会第一个不答应,近些年来,因此“倒下”的教师可不在少数了!轰动全国的五莲二中杨守梅老师,仅仅就是用书本敲打了几下那两个逃课的顽劣学生,在学生和家长的口中,就变成了骇人听闻的“体罚”。五莲二中第一时间作出了给予杨守梅老师停职,赔礼道歉,取消评优资格,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这样家长还是不肯罢休,继续向教育局施加压力,为了息事宁人,教育局在事发两个多月后,对已停职处分的杨守梅老师又进行了“三连击”追加处理:扣发当事教师一年奖励性绩效工资,责成五莲二中新学年不再与杨守梅签订聘用合同,将该教师纳入五莲县信用信息评价系统“黑名单”。好在有人民日报客户端及时发声《善待基层教师,别动辄“追加处理”》强调:“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依法保护基层教师合法权益,让老师更有动力教书育人,在教书育人中更有尊严和获得感,职能部门责无旁贷。不要逼得天下老师都不敢管教学生,更不要让教书育人成了“高危职业”。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杨老师最终才被平反昭雪、幸免于难!
体罚和教育惩戒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央视的《新闻周刊》中,白岩松严肃发声:“明确教师惩戒权,势在必行”!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说明: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经充分调研与广泛征求意见,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其中的第十三条 (禁止情形)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教育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①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行为;②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行为;③辱骂或者以带有歧视、侮辱的言行贬损等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④因个人或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⑤因个人情绪或者好恶,恣意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惩戒;⑥其他侵害学生基本权利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从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教育惩戒绝对不等于老师可以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打骂”学生依然是不被允许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复旦教授的言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太不切实际,根本没有搞清楚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利,与违法违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严格界限,这样的忽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谓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砖家”、“叫兽”们,可以省省歇歇了!
不爱父母的人会爱国吗?
忠孝报家国
不爱父母的人会爱国吗?如果说父母为家(俗话说父母不在了,家也就没有了),天下为国,其实讨论的就是家与国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着格物致知,有着“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情怀,以仁为本,忠恕至上。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家与国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儒释道经典作家都一致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修身的目的,就是要处理好家国关系。老子讲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因此,爱家就会爱国,不爱父母的人,也许会因政治正确的原因口头上说爱国,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比如,刚还在台上慷慨激昂号召大家要严格八项规定,转眼自己就被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待问题去了,这样的口是心非的例子比比皆是。
由于家与国的一致性,正常情况下,由爱家而爱国,爱国而爱家,但小家和大国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界定,也会产生矛盾。比如现正热映的反映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的电影《八百》,在战战争或因某种事业的需要,家与国就会产生矛盾。
作为个体,当家与国不能兼顾,所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时,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不但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舍小家保大家,舍家卫国,尽忠报国,而且大部分也认同尽孝的至高境界就是为国尽忠,为国捐躯自无上荣光,满目忠烈更永垂青史,永远会赢得人们的尊敬、缅怀和景仰!
古语说,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禽兽尚且如此,余也愚陋,总之是无法想象不爱父母的人,还会爱更大概念的、甚至抽象意义上的国的。
现代中医开多味药的处方真是庸医吗?
不能这样判断。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判断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常常依据处方药味的多少,认为一张处方药物越少,则医生处方越自信,医术越高,疗效肯定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判断一个处方的好坏,并非单纯以药物的数量来定,而当看处方思路是否符合病机。有些大夫看不透病机,不敢开药,随便弄个三五味药,不求用功但求无过,这能解决问题吗?
疾病的治疗目的是折其病势,扭转病机,这是目的,用药不是为了将病治疗到什么程度,而关键是看病势是否调头,病势扭转了,身体自身就会得到了修复,如果病势得不到扭转,用药只是对症处理,疾病永远没有治愈的一天,用药也就是追着疾病跑。
扭转病机就好似一艘船调头,也好似将一根木头调头一样,调头需要外力的帮助,如果我们从木头的一端用力,力量强大,很轻松就将木头调头了。
但这是有前提的,木头能够承受强大的外力,如果木头本身已经不结实了,只从一个角度用力,就很容易出现从中折断。
这时需要从两端着力,相对用力,这样才能将木头调头,而保证不折断。临床上寒热搭配,升降同施,攻补兼顾,就是如此。
但如果木头久经风雨,已经腐烂,碰一碰都会掉下一块来,你只从一端用力,绝对不行。从两端用力,也会非常勉强,这是就需要从多个地方用力,才能保证木头调头的同时,不会被折断。
临床上很多慢性病,病史追溯一下,常常是七八上十年,有的是二三十年,病机不再是单纯肾阳虚,也不再单纯是心血虚……常常五脏受累,如果单从一个角度入手,只用两三味药,大剂量使用,身体稍强的人可能受得住,但更多的时候,容易出现身体不适,很多医家认为是排病反应,其实是身体受到损害的表现(当然也有一些是排病反应)。用药时如果五脏兼顾,虚实各有照应,则这些慢性病就会稳步好转,慢慢扭转病机,而不会出现病没治好,命却没了的状况。
那么,是不是用药越多越好呢,这是绝对错误的,用药太多,相互之间牵涉、制约,窝工不干活,效果也不好。
所以遣方用药,不要刻意追求处方药味的多寡,切中病机,照顾五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