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要求并入中国,欧洲和亚洲明明就是完整的一大块?
亚洲和欧洲概念,最早是由西亚的腓尼基人提出的。当时的腓尼基人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简单认知,以爱琴海分界点,把世界简单分成了东西两块。
东边叫做“亚细亚”。即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西边叫做“欧罗巴”。即欧洲。意思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后来这个的概念被希腊人借鉴。然后希腊人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进一步了解,在腓尼基人的划分基础上,把世界划分成了三个区域。
即地中海以东的区域,为亚洲;地中海以北的区域,为欧洲;地中海以南,为利比亚。
当时也有“阿非利加”,也就是非洲概念。
但当时的“非洲”仅指今天的突尼斯。也就是历史上跟罗马帝国打了几十年仗的迦太基。
再到后来,罗马崛起,希腊被吞并。罗马人借鉴了希腊人提出的地理概念,并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地盘扩大了,对世界的见识也更广了),把亚欧分界线,从之前简单的地中海以东,变更为了“黑海-亚述海-顿河”以东。
同时,罗马人还把“利比亚”改名了。
把原本代指突尼斯的“阿非利加”,用来代指“利比亚”。(也就是北非)。
于是后来,地中海以南,尼罗河以西的北非地区,就被统称为了“阿非利加”。(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亚非分界线就从尼罗河改成了苏伊士运河)
至于“阿非利加”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人说是拉丁语中“阳光灼热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当地人崇拜的一位女神的名字。反正无论怎么说,阿非利加从此取代了利比亚,成为了这个世界第三个大洲的名字。
如果当初没有罗马人的这次改动,现在的非洲可能要被称为“利洲”了吧。
▼这是古代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地图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与现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图不一样。最上面的那块大陆,就是亚洲了,下面的两块分开的分别是欧洲和非洲。其中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顿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尼罗河,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而地图的正中心,就是圣城耶路撒冷。
有心的朋友应该发现了。
古代欧洲人认为的欧亚分界线是顿河,而我们现在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与大高加索山脉。
那么,这是什么时候变更的呢?
据说是沙俄崛起后,向东扩张到了西伯利亚地区,向西扩展到了乌克兰。沙俄非常希望欧洲能接纳自己成为欧洲的一员,但沙俄人也知道欧洲人绝对不认可亚欧分界线是沙俄和中国的国境线。
所以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一个叫塔季谢夫得俄国地理学家就和稀泥,提出乌拉尔山应该才是欧亚的分界线。(顿河最开始不变,仍然是亚欧分界线,后来改为伏尔加河为亚欧分界线)
他的理由有两点,一是乌拉尔山山脉两侧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的不同,二是山脉两侧的文化也有明显的不同。
塔季谢夫的主张在18世纪后半叶得到欧洲地理学者的普遍认可。后来到了19世纪,人们又认为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乌拉尔河应该才是亚欧分界线,于是顿河和伏尔加河,就被乌拉尔河取代了。
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这条亚欧分界线,也就沿用至今。
不过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对欧亚的界定,并不单纯是从地理角度进行界定的,文化因素也是很重要的界定标准。即:凡是不属于欧洲文化的区域,都不能算作是欧洲。
所以俄罗斯人和地理学界对欧亚的划分,并不被所有欧洲人认可。
这也就是解释了很多当代人的三个疑惑。
①:俄罗斯人自称是欧洲人,但不被欧洲人广泛认可的原因。
②:亚洲和欧洲明明是在一块大陆上,但却被硬生生的切成了两个大洲的原因。
③:欧洲很小,亚洲和非洲却很大的原因。
这一切基础,很大程度都基于文化差异。
其实“洲”这个概念,亚洲文化中也有。
比如阿拉伯国家,就把阿拉伯半岛视为世界的中心。印度、中国在他们眼里,是东边太阳升起的地方;欧洲、北非在他们眼里,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比如佛教也把天下分四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人们都住在南赡部洲,其它三个洲是神仙鬼怪待的地方。
还有我们中国,把天下分九州。古代先人对西域和大西南的了解不多,不知道陆上极限在哪里。所以禹贡九州图中的古雍州和古梁州,划分范围很广。
总的来说。同属一块欧亚大陆,欧洲和亚洲被分成单独的大洲原因就在于,这是古代欧洲人对自己当时生活的地区进行的划分。亚洲与欧洲的文化不同,就被划分开了。由于现代地理学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它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理念,所以我们也就接受了欧亚大陆被分成欧亚两大洲的概念。
如果当今的这个世界不是由西方人主导,而是由亚洲人来主导。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七大洲的概念了。
至少的话,亚洲不会划这么大。中东阿拉伯地区肯定会算作单独的一个洲。
事实上,现在的西方人就是这么划分的。
“Asia”这个概念在美国英语中,指东亚人。
“Oriental”,指中东人。
而在英国英语中,又不一样了。
“Oriental”指东亚人,“Asian”一般指南亚人。
至于东亚人,则称呼“Chinese”。
总之,西方就没把亚洲视为一个整体。
辽宁省丹东市未来可能成为三线城市吗?
辽宁省丹东市未来可能成为三线城市吗?现如今第一财经城市排行榜辽宁省只有鞍山是三线城市,丹东是四线城市。
丹东想成为三线城市需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行,这方面正是丹东的短板。因此,我认为丹东正常发展不可能成为三线城市。不管是经济体量、人口数量、城市规模都不足以让丹东成为三线城市。
但是周边的邻居如果能够发展起来,丹东还是会非常轻松成为三线的城市。因为丹东这个城市地理位置还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国唯一既沿边又沿海的城市。同时也是我我最大的边境城市,因此丹东可以创造奇迹。
总结一下就是如果周边邻居能够发展起来,丹东很有可能成为三线城市。如果周边没有任何发展动静,丹东成为三线城市可能性很小很小。
我是东北打工者看城市发展。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如果你们有更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在底下留言,我们好互相讨论。
乌克兰最终能不能拿回乌东四地?
军事专家称,俄乌战争除非交战一方出现重大变故,否则不会轻易结束,短期内很难结束。另一方面,俄乌战争取决于北约和美国持续军援的持久度,如果北约持续加大军援力度,半年内不会结束。如果美国和北约改变了策略,或者俄乌任一方出现了重大改变,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战争或将结束。
目前看,这场战争最早可能会在三年内结束。乌克兰失去的土地很难收回,如果满足俄罗斯的条件,乌克兰或将全身而退,否则会越打越疲,直至被俄罗斯拖进深度泥潭。目前乌克兰东部四个地区已失去控制,其中顿涅斯克和卢甘斯克举行了公投,宣布独立,如果这四个地区完全中立或实行非军事化的话,可能会对俄乌冲突带来缓和。但如果武力继续,这个地区或将长久没有宁日。从目前态势看,俄乌战事越来越胶着,武力战争解决不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到最后还是得坐到谈判桌上签订协议。美国为了制衡俄罗斯,仍在拱火,而俄乌双方的斗志仍在,这场战争一时半会不会结束的。苦了的还是百姓,还有就是能源价格高涨,经济低迷,尤其是天然气价格,德国等西欧国家由于这场战争不得不忍受美国高昂的天然气价格。乌克兰人民更是饱受战争之苦,泽连斯基的政府已成为流亡政府,而俄罗斯自从开战后,经济下滑严重,人口数量也在减少,同样陷入了泥潭。从目前俄罗斯的态度看,是非常强硬的,普京对于乌克兰残杀乌东人民恨之入骨,绝不会轻易罢手。而俄罗斯国防部长梅德韦杰夫称,美国想让这场战争持续到2025年,但拜登那时就下台了,新一任美国政府不会像他那样干。俄乌都是战斗民族,骨子里都充满血性,其实苏联时期,这两个国家的关系维持的不错,苏联把大量的重工业安排到了乌克兰,这才导致乌克兰的军工企业做大做强,而扎波罗热核电站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有网友认为,普京如果不是忌惮美国,估计早就把全部兵力攻占基辅了。从目前战场的激烈程度看,战争至少到7月份不会停止。前几日,乌军的海马斯炮弹击中我国凤凰卫视的采访车,车辆当场被炸毁,幸亏记者不在车内,逃过一劫。也有网友认为泽连斯基政府应该被推翻,实行乌克兰革命的软着陆,但问题是泽连斯基是民选总统,如果推翻他,就等于是推翻了自己的信仰和选择。面对民选的最高统治者,军队只能是无条件服从。泽连斯基是美国和北约的忠实拥护者,鉴于此,北约和美国不会放弃他,而是会继续源源不断地提供军援和作战人员的培训。泽连斯基是傀儡政府,是美国用来制约和监视乌克兰的工具,所以整个乌克兰上层建筑大部分都由美国和北约操控。泽连斯基不倒,北约和美国就会一直在背后拱火作妖,控制局势,估计这场战争到2023年年底也未必能结束。一旦俄罗斯的经济被拖垮,美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真是这样,这和冷战时期没用一兵一卒就把苏联给瓦解分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美国的阴谋,也是美国人的奸诈之处。俄罗斯稍不留神,就会中计。朝鲜人祖先是从哪里过来的?
中国的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他们大量迁入中国的第一个高峰期,为朝鲜北部大闹灾荒的1869年,距今只有100多年。他们是在朝鲜半岛已形成为近代民族之后迁入的。
现有朝鲜族成员的祖先,主要由如下四部分人来组成。
第一部分:17世纪的“被掳之人”。1619年2月,明军与后金军在辽宁的萨尔浒山一带进行一场决战,明军大败。前来助明参战的朝鲜军13000余人被击溃,其中近5000人被捕,他们的大多数“悉留赡养”(张凤台《长白汇征录》附录)。1627年1月和1637年11月,后金为解除进关的后顾之忧,先后两次入侵朝鲜,掳来数方朝鲜民众,以充作农奴、家奴或八旗兵(金毓黻《辽海丛书》)。现住河北省青龙县、辽宁省盖县陈屯乡、本溪县山城子乡的“朴姓朝鲜族”,就是当年这些“被掳之人”与战俘的后裔。
第二部分:19世纪至20世纪初迁入。他们是在朝鲜李朝封建统治下,破产的农民和难民。1885年,清朝将图们江以北长700里、宽40-50里之地,确定为朝鲜族“专垦之区”(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此为朝鲜族的迁入与聚居起了重要作用。据记载,至1910年,朝鲜族在现延边地区共有109500人,在辽宁地区住有5万余人。
第三部分:1910年朝鲜亡国后迁入者。他们主要是反日人士、反日团体成员及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破产的农民。1936年,东北朝鲜族达854411人。
第四部分:1937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移入的所谓“朝鲜移民”。至1945年,东北共有朝鲜族1692342人(权立主编《中国朝鲜族史研究》第2辑,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
几乎相当于中国明清两朝总和?
在朝鲜历史中,最长寿的李氏王朝持续了五百多年的时间。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的东亚各国,朝代更替也就是是两三百年的时间。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李氏王朝的确算得上长寿的朝代了。古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如现代这样和平,大国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小国则安分守己、精进发展,古代时,一个国家的弱小也就标志着它可能随时会被邻国吞并。
朝鲜在历史中一直都是弹丸小国,资源匮乏使得国力一直很弱,李氏王朝也并没有摆脱这样弱势的处境。所以,能够平稳维持五百多年的李朝的确罕见,也足以说明李氏王朝的统治阶层外交能力空前。
单单只有过硬的外交能力还是不足以保护当时的李氏王朝,况且李氏王朝的统治阶层并没有过多地励精图治,反而腐败至极。参照史实,我们不难从朝鲜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个国家当时的治理观念看出李氏王朝得以存活五百多年的很多幸运原因。
一、闭塞的地势阻碍了发展也挡住了外侵朝鲜半岛的北部都是高山地势,南部地势相对比较平坦。高原地势恶劣,不适合居民生存,而对于当时东亚地区的最强国——中国来说,想要统治朝鲜半岛,从地势上来看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想要实现对于朝鲜的统治,中国需要派出大量的人手翻山越岭来到朝鲜实现统治,同样的成本付出,侵略朝鲜的难度更大,况且,因闭塞而羸弱的朝鲜也根本对于中国构成不了任何威胁。由此,绝大多数的中原统治者们都不会把李氏王朝放在心上,因为他们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二、鸡肋般的国力存在让强国放弃对其占领如果只是路途遥远而放弃进攻一定不是最根本的理由,如果朝鲜国力空前、幅员辽阔,怕是中原统治者早就会对其动手。根本原因还是当时的朝鲜国力对于富饶的中原来说如同鸡肋一般的存在。曾经,依靠农业发展的朝鲜古国自然是物资贫乏的,地势原因也让朝鲜对外的沟通有很多障碍,少量的土地养活如此多的居民,国力空虚是常态。
所以,就算是进攻、占领了朝鲜,这个地区能给其他强国统治者创造的价值也是少之又少,甚至还不足以承担统治者对其支付的统治成本。大国算明白了这笔账自然也就放弃了朝鲜这根“鸡肋”,李氏王朝因弱势却得到了喘息。
三、审时度势,内斗不止的王朝对外完美地“卑躬屈膝”换来百年太平大国放弃了占领李氏王朝的想法,李氏王朝却反过来进行了巴结,虽然朝鲜很小,但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拒绝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的小国年年岁岁的俯首称臣与厚重的进贡。所以,李氏王朝完美地运用了“事大主义”。
何为“事大主义”,这样的理念起源于儒家,是对于弱小的国家对于大国俯首称臣以求自保的一种外交策略。对于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李氏王朝,“事大主义”几乎早已成为了其当时外交政策的特有名词。在很多中外历史古籍中可以找出很多有关“事大主义”的参考,比如中国的《左传》或者是日本的《经国大典》等等。
李氏王朝的统治者们对于自己国家的处境有着很冷静的认识,一边是幅员辽阔的中国,另一边则是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日本。常人认为李氏王朝臣服于中原只是因为中原实力比日本实力雄厚,这样的认为就有些肤浅了。其实,李氏王朝正是利用了日本的虎视眈眈,他们让中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朝鲜出现任何问题,日本都会趁虚而入对中原产生威胁。如此一来,朝鲜的大小事务,只要有求于中原,中原硬着头皮也要给到庇护,因为庇护李氏王朝就等同于帮助自己提前规避风险的来临。
中原任何一个政权的上位,都会无比注重自己政权的稳定性以及边境的平安,李氏王朝利用此心理换来了中原政权一把可靠的保护伞。所以,至于所有封建政权都会遇到的其他威胁,比如:国内起义或是外敌入侵,中原都会帮助当时的历史王朝出面解决。
最经典的例子便是1894年,中原光绪帝在位时朝鲜半岛的农民起义事件,袁世凯带领清军迅速将其绞杀,避免日本的趁虚而入。而至于李氏王朝内部的政权争斗,无论王室成员闹得如何天翻地覆,政权终究还是李氏的,并不会成为李氏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靠着这样的外交手段,李氏王朝平安走过五百多年,最后还是因为清朝末期无法再对朝鲜庇护才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日本吞并。所以,李氏王朝的长寿奇迹并不在于自身多么的励精图治和强大,他们只是懂得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更明白无论自己如何折腾都不会是邻国对手,与其顽抗不如妥协求得安稳来的实在。
五百多年的平安也使得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自己的特色,归根到底都是有益和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