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国际空间站吗,美国国际空间站高度?
(1)空间站主体尺寸:长110米,宽88米 装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10~15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
(2)电池板大小为72米 11月30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两块翼展达72米、最大发电量为65千瓦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
美国为什么需要俄罗斯帮助维修国际空间站的厕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敢吹牛说他“万事不求人!”当今世界的首恶美夷也是如此。它是绝对不敢夸下海口,“我大美利坚万事不求人”的。天朝古语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美夷虽然是当今世界第一航天大国,但它并不是一切都先进,它仍然有落后于别人的地方,有受制于人之处。既然如此,那么美夷向罗刹抛去媚眼,希望能和罗刹合作,把它的空间站的茅厕修好,以利于它的航天员很好的在空间站里工作和生活。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夷和罗刹能夠在航天领域展开合作,却也是一件大大的功德。因为,航天事业的持续向前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图片源于网络)
世界各国空间站建立时间?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分为单模块空间站和多模块空间站两种。人类历史上曾经先后建立了五个空间站:
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号空间站:1973年5月14日,美国在肯尼迪宇宙中心发射的第一个轨道空间实验室,这是人类迄今向近地轨道发射的人造天体中重量和容量最大而又最复杂的一个单模块空间站,已于1976年销毁在太空中。
前苏联的礼炮号系列空间站:礼炮系列空间站由前苏联建造,其中礼炮1号是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这个系列的空间站在1971年到1985年间服役,期间一共发射了礼炮1号至礼炮7号共7个空间站。
前苏联(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从1986年前苏联发射第一个核心舱开始,到苏联解体,俄罗斯接着运行。最终于1996年完全建成。它是人类第一座以舱段模块为基础的大型空间站,其在轨道上运行超过15年时间,为人类探索太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国合作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国际空间站项目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自1998年正式建站,2010年转入全面使用阶段。目前,主要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空间局共同运营。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2021年4月29日 11:23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成功,5月30日 08:09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美国为何不重造一个新的空间站?
美国是计划主攻月球空间站,近地空间站由私营公司负责,中国空间站设计理念要比国际空间站好
在与俄罗斯关系恶化后,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实际上也在太空合作方面与俄罗斯脱钩做准备。2016年成立了一家名为公理空间(Axiom Space)的私营航天公司,该公司核心员工都是NASA前职员,前局长弗兰克·博尔登是大股东。该公司计划从2024年开始,发射4-6个模块舱段,替代国际空间站中的俄罗斯舱段功能,并在国际空间站完全退役后,利用其部分“遗产”组成小型空间站,继续在轨道上运营(为了继续占用轨道)。
公理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相连状态,其替代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舱段,而俄罗斯舱段飞离自己组建新空间站这个公理轨道空间站设计能够支持4名宇航员在轨工作生活,其中一个舱段为观光娱乐模块,提供太空旅游服务。不仅如此,公理空间公司现在还与汤姆汉克斯协商,未来在上面拍摄新电影。利用空间站开发太空旅游也是现在资本炒作的一大热点,除了公理空间,美国还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NanoRacks公司联合进行的“星空实验室”、蓝色起源与塞拉空间主推的“轨道礁”、以及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还未命名的空间站计划。相比较而言,公理空间有点左右到右手,赢在起跑线上,而其他公司的私人空间站计划前景恐怕不大明朗。
公理空间站未来状态,最下方是观光平台,国际空间站仅一个实验室舱段和机械臂将继续沿用,其余部分都将抛弃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空间站恐怕都会是人类建造最大的太空站,目前规划的几个新空间站,都是属于中小型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彻底退役后,恐怕中国空间站会是最大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实际上是两部分组合而成,以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美国自由号空间站计划为蓝本的美国轨道段(USOS),和以前苏联的和平-2号空间站计划为蓝本的俄罗斯轨道段(ROS)组合而成,两者通过团结号适配舱段连接而成。其中美国轨道段采用综合桁架挂舱式结构,这种结构兼容性、可扩展性好,方便升级,节约密封舱空间。但这种结构日常运营和维护都十分依赖太空行走,一些舱段间移动也都需要进行太空行走。所以国际空间站退役后,接盘的商业化运营的公理轨道站只接受机械臂、磁谱仪和实验室,其他都全部抛弃,以节约运营成本。
国际空间站的两大部分,他实际上是两个不同规格标准空间站组合而成中国空间站整体上采用模块化积木式结构,但他又规划了二期工程,将备份舱段也发射上去组成六舱结构,同时再在外部架设两段伸缩式长桁架以扩展功能和容纳仪器设备。可以说这种设计思路非常棒,充分借鉴参考了两种结构的优缺点,并于新技术相结合,兼顾了实用性和建设运营成本。
中国空间站的一期和二期计划,整体规划设计要好,用国际空间站一半的重量实现了国际空间站相同的在轨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中国空间站舱段更大、功能更加集成,其发射重量都是20~23吨左右,建设好后舱段重量达到25吨以上。我们是专门改进出长征5号B型运载火箭,针对近地轨道无人发射任务而优化设计。国际空间站美国舱段舱室发射重量被限制在14.5吨,这是由美国航天飞机货运载荷限制(最大16吨),俄罗斯舱段由质子-K火箭发射的达到20吨,但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制造的舱段大量重量和空间消耗在笨粗的电子设备上。所以天和号核心舱一个舱室,居然可以实现俄罗斯舱段星辰号服务舱、曙光号功能舱、码头号节点舱三个舱段的功能(不同的只是俄罗斯三个舱段可以支持4名宇航员,而我们一个舱室支持3名宇航员),更大单体舱室也就减少了对舱室数量的需求,这也减少密封舱和连结舱数量,进一步提升有效利用率。
天和核心舱整体上也分三段式,这也是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段三个舱室的功能NASA自己主推的空间站则是月球轨道空间站“月球门户”,该空间站作为美国主导的阿耳忒弥斯计划中关键一环,在月球轨道上建立空间站,以此作为登月以及火星探索的前沿基地,目前美国试图拉欧空局和日本入伙。
NASA的新画的“卫星”,月球门户月球门户空间站原计划2022年开始实施,在2028年左右完工,但是正如西方国家近年来一系列航天计划一样,没有不延误的。阿耳忒弥斯计划用的SLS火箭原本计划2016年进行首次发射,结果都鸽到现在了都还没进行。建设月球门户空间站计划用7次SLS火箭发射,以及19次重型猎鹰级重型火箭发射,全部搞完鬼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SLS鸽王火箭,现在是推迟到今年8月份首次发射月球轨道空间站也是为了未来一大竞争热点,这是未来争抢月球资源(氦3)的关键步骤。中国也有月球轨道空间站计划,现在正与俄罗斯协商合作,相比较美国NASA的月球门户,时间进度上落后不少。但最终结果并非取决于什么时候开始设想计划,而是看具体落实。
中国空间站为什么不采用桁架式结构?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我们的空间是第三代空间站,而使用了桁架式结构的国际空间站算是第四代空间站。
这个答案一出,问题就来了,难道是我们的空间不够先进。
这个想法可不对,最好收起来。
要知道我们的空间站亮相的时候,尤其是汉字标准的操作界面一出,大洋彼岸的美国那股子酸溜溜的味道,都蔓延了过来。
“为什么不是英文的?”
废话!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为什么要用英文。
好了,不说其他的,进入正题。
这个问题,最好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空间的演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就能理解了,我们的为什么是第三代的空间站。
历代空间站介绍。话说第一个造出空间站的国家是苏联,这个空间站的名称叫礼炮一号。
礼炮系列的空间站从1971年开始服役,一直到1985年结束,期间一共发射了一号到七号。
(注:这些空间站被分为民用型和军用型,二号,三号和五号属于军用型。)
1971年的四月十九号礼炮一号发射升空,当时苏联想用联盟10号运送航天员进入到礼炮一号。
但因为对接问题,联盟10失败了。
于是苏联就派出了联盟11号和礼炮一号实施了对接,送上去三位宇航员,期间在礼炮一号上逗留了二十三天。
不过可惜的是,联盟十一号在返回的时候,因为返回舱的均压均衡阀开启的时间太早了,三位返回地球的宇航员身亡。
礼炮一号长度是二十米,直径最大只有四米,内部空间是九十九立方米,在轨净重只有一万八千四百多公斤。
重量不是很大,他其实更多的是实验性质的空间站,为以后打基础的,所以运行到1971年的十月十一号的时候,礼炮一号就坠轨在大气层中被完全的烧毁了。
礼炮2号因为被火箭的第三级的碎片击中,导致空间站燃料管失火,最终将空间站烧出一个洞,这个空间站就被废弃了。
礼炮3号,是一艘军事侦察空间站,不仅装备了各种观测相机,甚至还装备有机枪。
运行半年就坠毁了。
礼炮4号运行了十五个月,礼炮五号运行了四百一十二天。
这个期间,美国也发射了他们的第一代空间站,叫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美国从1972年的二月份开始进行发射,前后发射了四次,也仅仅成功了一次。
这个空间站在轨十个月,就被宣布废弃了。六年后坠入地球,在大气层烧毁。
所以第一代空间站,大多都是带有实验性质的空间站,用来验证人们的一些猜想,为以后的空间站的打造,奠定基础用的。
第一代空间站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接口只有一个,就是来进行试验的。当初我们的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也属于这一类的空间站。
接着就是第二代空间站的出现。苏联的礼炮六号和礼炮七号都是这一代的空间站。第二代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让宇航员长时间的驻留。
所以这两座空间站相比第一代空间站,不仅更加的安全和可靠,而且在使用寿命和扩展应用邻域,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当然最烦人空间站的燃料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比如空间站如果要保持在二百五十公里的高度上,每年光消耗的推进剂就有近五吨的重量;如果拔高一点,到达三百五十公里的高度,依然会消耗六百公斤的推进剂。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理所当然的就只能选择比较高轨道了。
当然这还是因为空间站的体重并不大的原因,如果太大,六百公斤也顶不住。
那么空间站在真空在飞行,为什么还要消耗推进剂呢?
怎么说呢?空间站在天空中依然受到重力作用,再加上空间站的位置是近地轨道,这里并不是完全真空,多少还会受到微弱的空气阻力影响。
所以每月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不及时地用推进剂把他们推回去,很有可能被重力拉入大气层烧毁。
相对来说,第二代的空间站,已经有了两个对接口,一个是用来和载人飞船对接,另一个是用来和货运飞船对接,这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礼炮六号在轨运行了四年零十个月,前后接待了十六批宇航员,实际有人总飞行时间是六百七十六天,进行了众多的试验,苏联宇航员还第一次在空间站里融化了玻璃,这对以后制造高性能的光导纤维具有很大的意义。
到了礼炮七号,苏联的空间站技术相对来说就非常的成熟了,这也是礼炮系列的最后一款,在轨飞行了八年之久。
第一代和第二代空间站,就是一个整体,到了第三代空间站就有了突破。
第三代空间站。第三代空间站被叫做积木式或者舱体式构型,一般可以运行十五年,所以第三代空间站也被叫做长久性空间站。
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叫和平号空间站。那么和平号空间站最大的特点,不仅可以让宇航员进行生活居住,还可以对整个空间站的运行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上边还有六个对接口,那么六个对接口,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对接五个专用的实验舱,以及对接载人和运货,这个时候空间站的内部空间也变的复杂起来,重量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达到了一百多吨。
和平号空间站在运行的过程中,还使用五个专用试验舱中的晶体舱对结过美国的航天飞机。
那么我们的空间站,其实就是按照和平号空间站的思路进行规划的,使用积木式构建,包括核心舱在内,一共五个模块构成。
第四代空间站,这就是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了。这个空间站比第三代的更大,是目前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可以支持航天员在地球轨道上进行长期的驻留。
第四代空间站从1998年就开始建设了,前后有十六个国家产于其中,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
二十多年前,我们也想参与到这个国际合作项目中,结果被美国当面拒绝了。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我们是想参与其中,毕竟这个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项目。但并没有提出申请,是一些国家提出让我们加入,被美国单方面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不用说,都明白这里的弯弯绕绕。
这件事先放到一边,继续说第四代国际空间站。
那么第四代国际空间站有如此众多的国家参与,所以不能像第三代空间站那样,太小,必须让这个空间站变得更大才行。
为了让国际空间站变大,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前后进行了二十多次的发射组装。
二十年来国际空间站的建造费用就超过了两千亿美元。
所以国际空间站不仅耗资巨大,花费的时间特别的漫长之外,它的体积也是很庞大的。
(注:单美国一家,每年需要花费在国际空间站的费用就高达十五亿美元。就这个价格足够完成一次嫦娥探月工程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这个变大的空间站继续使用第三代那样的搭积木一样的技术去搭建的话,整个空间站的坚固度就会出现问题。
毕竟积木搭得越长,对接口能不能承受随之而来的力量撕扯?
要知道国际空间站并不是说,在一个位置上不动的,最简单地说,每年它都会下降的,到时候使用燃料将空间站推回原来的位置。
动力舱上升,其他部位因为惯性的原因,还在做下降动作,那么这个撕扯力,会不会把对接口给撕开?
就算撕不开,多来几次,对接口会不会变形?
所以这就需要对第四代空间站进行加固了。
于是第四代空间站就出现了积木式和桁架式结构并存的现象,而桁架式结构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变大的第四代空间站,变得坚固一点。
在说一件事,就明白了桁架对国际空间站的重要性。
直到2009年的时候,国际空间站还在安装桁架。
所以没有桁架对于国际空间站来说,安全都是一个问题。
那么随之而来的是,国际空间站每年的维护成本就非常的高,高达五十亿美元。
但就算是这样,使用它的国家依然不愿意让国际空间站退休,本来在2015年就要坠入地球的,又强行地进行了两次延长,分别被延长到了2020年和2024年。
目前国际空间站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欲走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加拿大空间局共同运行。
回头在来看看我们的空间站。我们的空间站在质量和体积就和国际空间站有着巨大的差别。
国际空间站的重量是四百二十吨(注:宇航员生活舱就有一百八十吨),太阳能电磁翼能输出一百千瓦的功率,给太阳能电池板使用的桁架就有一百零八米,舱段是七十四米。
我们的空间站呢?重量是九十吨,舱段的长度是四十七米,而我们的太阳能电磁输出的功率同样有一百千瓦。
那么为什么国际空间站那么一个庞然大物的功率和我们空间站的功率是一样的呢?
技术原因。
我们的空间站使用了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当然这个名字听起来太过生硬。
简单地说,这种太阳能电磁功率的重量比高,光电转换率可以达到30%,而且它的柔性翼,双翼展开面积有一百三十四平方米,可全部收拢之后却只有一本书的厚度。
这个厚度仅仅是太阳翼的十五分之一而已。
在这里必须说一下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翼,这些电池翼也是非常长的,所以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翼也是需要加上桁架的。
其实最初国际空间站设计桁架的初衷就是给这些太阳能电磁翼使用的。
所以从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就能看得出来,我们的空间站虽然是第三代,但技术上可一点都不含糊。
再有一个特点就是,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之前就说了,虽然它是在天空中运行,但多少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再加上这里并不是完全真空的,多少还得受到一些稀薄空气的阻力。
所以每个月都会下降两公里的,而每年为了让国际空间站回到它该有的位置上,要消耗四顿的燃料。
如果在一年的运行中,要进行变轨,让国际空间站的角度来一丢丢倾斜什么的,四吨的燃料可不够啊。
每年光为了运输这些燃料就要发射四次货运飞船的。而且在国际空间站中,为了存放这些数量众多的燃料,很多舱段都是有燃料舱的,这样可就占据了大量宝贵空间的。
说道大量的浪费空间站的空间,必须在提一下。
因为国际空间站是由很多国家参与其中的,那么每个国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反复发射组装,这就有了时代技术局限的差距,也会导致国际空间站的大量空间被闲置起来。
因为舱体和舱体之间,没法做到直接对接,还必须弄一个转接器才能实现两个舱体的对接。
说道这里,估计会出现疑问。
为什么这些国家就不能统一标准呢?
每个国家的技术都是保密的,这能统一吗?
而我们的空间站,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标准我们自己定,空间被闲置,就算是存在,也不会像国际空间站那样大面积的闲置。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那么我们的空间站的燃料呢?什么燃料不燃料的,根本就用不了多少,我们直接使用的是霍尔电推力器。
这种装置利用惰性气体电离喷射出去,来让空间站获得推力的,每年来这么一次补给就足够空间站使用的了。
总的来说,目前第三代空间站就足够我们使用的了,而且还能保持三个人长期在轨运行。
不管是在性价比还是技术上,我们使用的第三代空间站要比第四代国际空间站要好很多的。
在最后还要说一句,我们空间站的一个巨大的优点。
在核心舱上还有一个备用的对接口,这个对接口的作用就是,如果我们的空间站想要进一步提升,就在这个对接口上再加上一个核心舱。
这样就可以以这个新的核心舱,再衍生一层五个舱段。
让我们的空间站变成一个双层结构。
也就是说,如果有必要的话,这个层数是可以无限叠加上去的。
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第四代空间站也不是不可能的。那么进入到第四代空间站的时候,我们也就需要桁架来进行加固了。
当然到时候如果有什么新的技术,就另当别论了。
而且也没有必要担心,老旧舱段退役的问题,到时候只要把下一层的老旧舱段进行分离就可以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