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什么回祖国,旅大是怎么回归祖国的?
香港(1997年7月1日香港(1997年7月1日)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台湾(1945年10月10日从日本手中收回,1949年被国民党占据,但仍是我们的) 九龙(现在是香港的一部分) 威海卫(1930年收回。
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 广州湾(1945年8月18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吴国帧与法国驻华使馆代办戴立堂代表中法政府在重庆签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法国临时政府交接广州湾租借地条约》,广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 旅大(旅顺大连)(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定时规定还给中国) )1684年康熙帝在台湾设了什么?
台湾府,位于东南沿海的宝岛台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距省城福州府五百四十里,又水程一十一更。四面皆海。东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广一百里;南北距二千八百四十五里。东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澎湖岛五十里,南至沙马矶头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鸡宠城海二千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七千余里。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置台湾省。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很多名人曾写下了赞扬郑成功的诗文,很值得注意。
比如,蔡元培先生就写了一首《七绝》诗,赞扬郑成功:
叱咤天风镇海涛,
指挥若定阵云高。
虫沙猿鹤有时尽,
正气觥觥不可淘。
再如,张学良在晚年也写过一首《谒郑成功祠》的诗,赞扬郑成功: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
确保台湾入版图。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统治,实行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收复台湾是驱逐殖民者的一次壮举,是很值得颂扬的。
郑成功(剧照)一、荷兰东印度公司侵占台湾是为了夺取财富荷兰独立战争爆发后,荷兰人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动一连串战争,展开了对外掠夺政策。荷兰夺取西班牙、葡萄牙在东亚的殖民地。当时,荷兰人发现马尼拉很繁荣,而主要是因为自中国的丝和来自美洲的白银促成了这一繁荣局面,于是,荷兰人便想通过控制进入马尼拉的船只来垄断贸易。但是,当时的华商经济冒险避开荷兰人船只的控制而到马尼拉做生意,于是,荷兰人便想在封锁通往马尼拉的船只之外,还还想在靠近中国大陆的地方建立据点,以此来抢夺菲律宾群岛的对华贸易。
于是,荷军便与葡萄牙人交战,力图抢夺澳门,但战败了,未能占领澳门;后来,荷军韦麻郎将领韦麻郎又与明朝的军队交战,但被明军将领沈有容率兵打败,韦麻郎被迫离开澎湖。
没有能占领澳门和澎湖,荷军建立不不了据点,1622年,荷兰柯恩总督获悉西班牙人意图占领台湾,于是,他派将领雷约生率领600人进攻澳门,但却遭到了西班牙、葡萄牙联军的极力抵抗,损失惨重,雷约生遂转战澎湖,并得以在风柜尾筑城。1624年福建巡抚南居益上任,派兵包围了风柜尾城,经过激战,荷兰人接受了摧毁风柜尾要塞和炮台的协议,荷兰人在澎湖难以据守,之后,便转而占领了台湾。
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一直到1662年被郑成功赶走,共在台湾统治了38年。
荷兰人占领台湾后,把台湾变成了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进行统治。实际上是在台湾建立了商政合一的统治政权。
荷兰人统治台湾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殖民管理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
首先,建立了领主封建制。由荷兰人当领主,而原住民被封臣,原住民选出首长,负责原住地的管理。荷兰领主通过召开地方会议来维系领主封建关系,并使原本彼此攻伐的村落统合成联盟村(荷兰语:Verenigde Dorpen),归属于荷兰领主的管理,而没有加入联盟村的部落便会被攻击。荷兰人借此来加强对原住民村落的统治。
其次,改变转口贸易为索取税赋,剥削当地劳力。起初,荷兰人是将台湾作为转口贸易的据点,以加强对华、对菲律宾群岛的贸易。1640年代以后,由于台湾殖民地的行政支出不断地上涨,入不敷出,荷兰统治者便逐渐从转口贸易转向在本地索取税赋。荷兰人在台湾设立各种税收,以此来盘剥当地的劳力,榨取财富。
荷兰人强迫台湾当地居民为他们修建堡垒和要塞等,导致了当时有1300名台湾人饿死,270多人被带到爪哇等地艰苦劳动,这充分表现了荷兰新殖民者的贪婪、和残忍本性。
再次,剥夺台湾的资源和财产。台湾有丰富的资源,而荷兰统治者占领台湾之后,大肆掠夺当地的鹿皮、樟脑、槟榔、大米和蔗糖等。他们将掠夺来的物品变成了商品,每年装上100多艘商船,通过出口赚取了价值数百万荷兰盾的暴利。二、郑军困守思明,筹划着攻取台湾1659年(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南京,但被清军打败,郑军元气大伤,不得不退回思明(厦门),但思明是个岛屿,钱粮匮乏,很难提供数万大军的给养,郑成功感到思明孤岛难守,于是,便设想着占领别处来作为郑军的根据地。
1660年3月(永历十四年春,清顺治十七年)三月,郑成功遇到了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建议他攻取荷兰人占领的台湾,以作为郑军的新基地。
这重要人物就是在荷兰人那里任通事的何斌。何斌是客家人,在到厦门之前,他在台湾为荷兰人做事,但因与荷兰人发生债务纠纷,无法继续待下去了,于是,他逃到思明。由于他对台湾很了解,而此时郑成功正想另找一处来建根据地,于是,何斌便鼓动郑成功攻取台湾。何斌对郑成功说:“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十一》)
何斌还向郑成功献上了台湾地图,并介绍了台湾原住民的状况以及台湾海峡的水路变化状况,竭力想让郑成功更多了解台湾,以加强郑成功攻台的决心。
而且,何斌当时很了解郑成功的心思,他知道郑成功正在寻找新地方是为了让郑军能保存实力,并能攻能守,于是,何斌向郑成功重点强调了占领台湾后对于郑军的有利之处,他对郑成功强调说,台湾有充足的粮食,其贸易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台湾海峡是对于郑军的防守意义重大,让使郑军的基地非常安全。显然,台湾的这些条件让郑成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过,当时郑军正面临着清军将领达素的进攻,郑成功一时还不能实施攻台战略。
同年6月,清将达素领兵数万进攻厦门,郑成功避开清军锋芒,将达素所率的清军引诱到海上,在海上与达素决战,郑军善水战,达素被郑军击败,郑成功得以有了时间让郑军进行修整。
1661年(永历十五年正月,清顺治十八年)2月,郑成功初步决定攻取台湾,他一方面下令增修战船,为攻台做准备;另一方面,他召集部将开会,商议关于攻台的各项事宜。
在会上,对于攻台却有不同的意见:郑军中有不少将领,不不太认同郑成功的攻台计划,但又不敢直言反对,只有曾经到过台湾的将领吴豪明确提出发对意见,认为台湾“风水不可,水土多病”,而有的将领也认为台湾“港浅大船难进” 。前提督黄廷也附和吴豪的看法,反对攻台。这是持反对观点的。但是,这一观点却被郑成功所驳斥。另一种意见是折中的观点,比如,大将马信提议先派一支部队前往探望,如果台湾可取,便率大军立即跟进攻台;而如若荷兰人防御太坚固,再另做商议。陈永华也同意马信的建议。当然,占主流观点的是郑成功攻台的主张,协理中军戎政(军事行政官)杨朝栋感到郑成功对攻台已经下了决心,于是,他极力表示支持,郑成功听了很高兴,决定出兵攻台。
郑成功雕像三、荷兰人感到事态严重,匆忙备战荷兰占领台湾之后,由东印度公司管理台湾,在台湾最高长官是揆一(Frederik Coyett),而他的官邸就设在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此外,还有一位地方官猫难实叮(Jacobus Valentyn),驻守在普罗民遮城(Provinta,遗址位在今台南市赤崁楼),他们负责管理台湾的一切军政事务。
1650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军事局势动荡不定,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中国事态的发展十分关注,担心影响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所以,该公司的董事会,即由七人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便作出决议,认为即便是在太平时期,也须在台湾维持1200人以上的军事力量,以保护该公司在台湾的财产和利益,可是,该决议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防守台湾的军事力量比较弱。
1660年(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郑成功攻打南京失利而回守台湾,加上曾在台湾任职的何斌逃至厦门,便一再有消息传到台湾,称国姓爷郑成功即将攻打台湾。此后,便出现了台湾不安定的现象,比如,大员商馆发现当地华商陆续将财产转移到大陆,而且,对台往来的贸易华商商船也急遽减少,于是,揆一等召集华商打探消息,得知郑成功可能3月底出兵攻台。
此时,揆一知道,台湾将面临着严重局势,于是,他采取各种应战措施:
一是要求台湾各处加强侦察与防备,不准华人在普罗民遮城贩卖粮食,将岛上所有华人老板和仕绅软禁在热兰遮城中,以免通敌。
二是将田间未及收割的稻谷一律焚毁,焚毁的粮食达8000袋之多,想以此来断了入岛的外军的粮。
三是揆一在3月10日向巴达维亚城的总督报告,请求派援军来支持防卫台湾。
巴达维亚总督也担心台湾被郑军夺取,他于1660年7月16日派遣外号“固执约翰”的司令官范德兰(Jan van der Laan)率领12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着1453人到台湾。巴达维亚总督向范德兰下指令,若是郑成功没有如情报所说的攻袭台湾,便要去攻打澳门,以弥补派舰队中国沿海的财务损失。
9月20日,范德兰率舰队抵达台湾。范德兰认为郑成功不会来攻打台湾,于是,他抵台不久便坚持要去攻打澳门,并因此与守台的荷兰官员有过多次激烈争执。为了确认郑成功攻台的虚实,在台的东印度公司高层召开了大员(台湾)评议会,于1660年10月22日形成决议,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厦门会见郑成功,探听虚实。11月下旬,使者带回信息,带来了郑成功的信,信中表示对在台荷兰官员的友善之意,并否认即将攻台。可是,但评议会成员通过对各种情报的分析,认为郑成功攻台的危机尚未解除。可是,范德兰却不信,他于1661年2月27日,率领两艘战船及所属军官返回巴达维亚(雅加达),而将其他一些船只分派各处,只留下4艘船和500多位士兵守台湾,但没有留下军官。此时,台湾的守军总兵力约为1500人。范德兰的大意给郑成功提供了攻台的机会。
郑成功收复台湾示意图四、郑成功横渡海峡,巧渡鹿耳门港就在范德兰离开台湾的时候,郑成功于1661年(永历十五年)阴历二月,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天”“礼地”“祭江”,为攻台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郑军集结于料罗湾,等待最佳风向。二十三日,郑成功亲率将士25,000人,战船三百多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开始了他的攻台壮举。
二十四日晨,郑军趁风势横越台湾海峡,到达澎湖群岛,他令四位将领留守澎湖。澎湖离台湾只有52海里,但海面气候复杂,若遇逆风,很难越过。二十七日,郑成功率军驶抵柑橘屿(今东吉屿、西吉屿)海面时,突然刮起暴风,郑军无法前进,只好返回澎湖。这期间,海上大风不止,郑军粮食紧缺,大军若不前进,便无粮可食,且将造成军心不稳。
郑成功知道,攻台的前提是进入鹿耳门,而要进入鹿耳门,必须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若错过时机,又将推延半月,所以,不能长时间待在澎湖。于是,郑成功只能冒险渡海了。三十日晚,郑成功亲自率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郑军与巨大风浪搏斗了大半夜,于四月一日拂晓抵达鹿耳门港外。郑军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并派出水性好的敢死队进入台江内海,侦察敌情。
台江内港是内海的战略要地,它位于台湾城与赤嵌城之间,而此两城正是荷兰军队镇守的要地。台江西南面有七座互相连接的山屿,每座山屿相距1里多,彼此“毗连环护”。其中第一个山屿与北线尾小岛之间形成安平港,而北线尾北侧即是鹿耳门港。荷兰人修筑的城堡台湾城在台江西侧的一个山屿上,而赤嵌城就在台江的东侧的另一山屿上,两城互为犄角。
从外海进入台江内海有两条航路:一条是安平港,称南航道,在北线尾与第一山屿之间;另一条称北航道,在北线尾与鹿耳门屿之间,即“鹿耳门航道”。南航道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港口有敌舰防守,陆上有重炮瞰览监视,要通过非常难。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通过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因此,南航道成了荷兰人镇守紧要之处。
原本于1627年,荷军曾在北线尾岛北端建有堡垒,可是,被台风冲塌后就不再防守了。荷军认为只要用军舰封锁南航道海口,并与台湾城、赤嵌城的炮台相配合,便可阻止郑军登陆。
可是,郑成功却选择在鹿耳门港突袭,这里虽是浅航道,但有潮水规律可循,每月初一、十六两日大潮时,水位比平时高五六尺,大小船均可驶入。郑成功终于等来了机会,四月初一,潮水大涨,郑成功命令众将士驾驶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接着,兵分两路,一路登上北线尾,一路驶入台江,准备在禾寮港登陆。
郑军从北航道突袭,这大大出乎荷军所料,守着南航道的荷军还来不及反应,等反应过来,却见郑军在炮台的射程之外,荷军见郑军犹如从天而降。郑军船队沿着预先测度好的港路驶入,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嵌城荷军之间的联系,并迅速于禾寮港登陆。随后,郑军在台江沿岸建立起滩头阵地,做好从侧背进攻赤嵌城的准备。而郑军另一支在北线尾登陆部队驻扎于鹿耳门,以牵制荷的兵船,兼防北线尾。
见郑军已经将赤嵌城与台湾城隔开,台湾岛上的汉族人和高山族人便冲出来,用货车等帮助郑军物资,协助郑军登陆。而支持郑军的民众多达2.5万人。
收复台湾之战五、郑军包围赤嵌城,逼降揆一赤嵌城被围,通往台湾城通道被割断,而镇守赤嵌城的荷军司令官描难实手下只有400兵卒,只能龟缩在城里;在台湾城中,揆一属下大约有1100人,而战舰和小船各只有两艘,其实力上比郑军弱得多,可是,揆一还想凭借城堡坚固与郑军对抗,他分三路军抗击郑军,一路开出战舰向停泊在台江的中国船只进攻;另一路由贝德尔上尉率兵240人抵抗从北线尾登陆的郑军;还有一路由阿尔多普上尉率兵力200名乘船增援赤嵌城。
此时,镇守赤嵌城荷军的大炮反击郑军,并放火焚烧马厩、粟仓,想让郑军绝粮,郑成功担心粮粟被烧,派杨英等率军前去抢救粮食。接着,郑成功令左虎卫王大雄、右虎卫陈蟒率领战船控制鹿耳门海口,以接应第二梯队登陆;令宣教前镇陈泽率兵防守北线尾一带,以保障主力侧后安全;还有,专派一路军去监视台江江面,确保赤嵌城与台湾城的联系被切断。
四月初三,在北路发生了北线尾陆战。北线尾是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沙洲,南端与台湾城相对,北端临鹿耳门航道。荷军贝德尔上尉趁郑军刚刚登陆,率领240名士兵,乘船沿台江岸边急驶北线尾,上岸后即分两路向郑军反扑。
贝德尔登上北线尾后,指挥荷军以12人为一排,列队放排枪,力图阻止郑军进攻。陈泽率主力从正面应对,并派精锐小队绕到敌军侧后,夹击荷军。荷军挡不住郑军如雨的箭,感到恐惧,很多人丢了火枪逃跑了,郑军乘势追击,用大刀砍杀荷军,荷军很快被击溃。
阿尔多普上尉率领200人欲增援赤嵌城,但战船驶入台江港边下船时,被郑军发现,郑成功出动“铁人”军还击。他们双手挥舞被荷兰人称为“豆腐刀”大刀砍杀荷军,阿尔多普率残部逃回台湾城。
赤嵌城没有援军,描难实叮急忙再派人前往台湾城求救,但评议会研究后认为台湾城处境危险,兵力不足,不能再派兵救援赤嵌城了。
在海里,荷兰的两大船两小船根本难敌郑军的60艘大型帆船,荷军“赫克托”号被击沉,“格拉弗兰”号被爬上船的郑军士兵放火焚烧,只好逃跑。
此时,赤嵌城和台湾城已成两座孤立的城堡,相互间的联系完全割断。郑成功加紧对赤嵌城的围攻。四月三日,郑军士兵在赤嵌城外抓到了描难实叮的弟弟和弟媳,郑成功放他们回城去劝说描难实叮投降。同时,又派部将杨朝栋和翻译吴迈、李仲前往劝降,表示绝对不会加害他们,并允许荷兰人带走自己的财产。四月四日,赤嵌城的水源被台湾岛上的驻民切断,描难实叮见援兵无望,孤城难守,只好挂白旗投降。郑军收复了赤嵌城。
描难实叮投降后,郑成功令他前往台湾城劝揆一投降,但他遭到揆一拒绝。郑军加紧进攻,揆一龟缩城里,只守不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第六,荷军献出台湾成,东印度公司离开台湾台湾城城堡坚固,防御设施完整,城周长200多丈,高3丈多,分3层,下层深入地下1丈多,城垣用糖水调石灰垒砖而成,比岩石还坚固。城墙上面放置着数十尊大炮,封锁了周围各处通道。守城荷军有870人。可是,城虽坚固,防守也严密,大炮很厉害,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城里缺粮、缺水。而且,当时的天气使揆一无法向巴达维亚求救,要等到6个月后的南信风季节才能求救。
郑成功一方面积极准备攻城,另一方面两次写信给揆一,令其投降,同时,又调集28门大炮,炮轰台湾城城墙,摧毁了大部分胸墙。荷军在城上集中枪炮还击,有时还出城抢夺大炮,但被郑军弓箭手击退。
五月二日,郑军第二梯队6000人在黄安等将领的率领下,乘船20艘抵达台湾。郑军的兵力得到加强,供给得到补充后,从五月五日开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上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条很宽的壕沟,围困荷军。此时,郑成功又接连三次写信劝揆一投降。但揆一仍幻想巴达维亚能派兵来援,拒绝投降。
五月二十八日,荷兰殖民当局得到赤嵌城失守、台湾城被围的消息后,拼凑了700名士兵、10艘军舰,由雅科布·考乌率领,经过38天航行而到达台湾海面。但面对强大的郑军战船,考乌不敢冒犯进攻,一个月后才有5艘战船在台湾城附近海面碇泊,但其中的“厄克”号触礁沉没,船上士兵皆被郑军俘虏。郑成功从俘虏口中得知荷兰援军的基本情况后,一方面加紧攻城,另一方面派兵打援。
七月二十一日,打援的郑军隐蔽于岸边,而荷军敌舰中计闯入埋伏圈,被击沉两舰,俘获小艇三艘,荷兰援军见难以抗击郑军船队,便逃回巴达维亚。
台湾城内的荷军被围数月,军粮得不到补给,士气低落,士兵不愿再战。十月,揆一为了挽救孤城,与清军勾结,试图通过与清军联手夹击郑军。而清军要求荷兰人先派兵帮着攻厦门,才愿帮助揆一解台湾之围。揆一无奈,只好派雅科布·考乌率领漂泊在海上的3艘战舰、2只小艇前去攻袭厦门,可是,考乌却害怕郑军,中途逃往暹罗(今泰国),之后又逃回巴达维亚。自此,揆一在台湾城已再无救兵。城中荷军士兵为了活命,开始逃出城向郑军投降。郑成功决定从围城转为攻城。
受降图1662年农历一月二十五日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圆堡。在两个小时内,郑军发射炮弹2500发,在该堡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随即占领了该堡。郑军利用该堡改建炮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荷军团守孤城,岌岌可危,揆一已无计可施。此时,郑成功派通事李仲入城劝降。李仲的劝降说辞相当不错,他对揆一说:
“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刘加临:《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
荷兰人紧急召开评议会,当时,城中仅剩600多人,弹尽粮绝,疾疫流行,无法再战了。所以,在会上,董事会成员认为,若继续再战,对东印度公司将更糟。最后,揆一也只能认同评议会的意见,由评议会派人与郑成功谈判。经过会谈,揆一“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1662年2月6日(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揆一带着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离开了台湾。荷兰侵略者结束了在台湾的38年的殖民统治。
什么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法?
为实现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历史和现实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这个方法中,我们争取最大限度和平统一,但也不排除非和平方式。一国前提下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
为什么说台湾岛是祖国忠实的卫士?
台湾位于祖国的东南海哨,它的北面是东海,西南面是南海,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台湾岛形似纺锤,是我国最大的岛屿。也是一个年轻的海岛,山地约占全岛面积的2/3。山势巍峨,群峰挺秀。台湾山脉中的中央山脉纵贯全岛,像个“屋脊”。台湾岛山势陡峻,河流湍急,水力资源蕴藏量大。岛上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
台湾岛像一颗巨大的宝石镶嵌在祖国的东南海域,对祖国大陆极其重要。它就像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对祖国大陆起到拱卫作用。有了它,我们的海防纵深可以前出500公里到1000公里,所以,把它称为祖国的忠诚卫士一点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