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出售服务器业务给郑州国资委,物联网专业进哪些国企?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国内许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在积极投入这个领域。以下是一些从事物联网相关业务的主要国企:
1. 中国电信(China Telecom)
2. 中国移动(China Mobile)
3. 中国联通(China Unicom)
4. 中国航信(TravelSky)
5. 中国南方电网(Southern Power Grid)
6. 中国北方电网(Northern Power Grid)
7. 中国华能集团(China Huaneng Group)
8. 中国中车(CRRC)
9. 中船重工(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oration)
10.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ChemChina)
以上仅是一部分从事物联网业务的国企,还有很多其他的企业也在这个领域进行实践和研究。
为什么华为坚决不触碰「整车造车」业务?
华为「重话」决誓不造汽车-合情合理
问题:
华为公司是否会制造汽车?近些年关于IT领域巨头造车的话题热度很高,网传信息包括华为造车、小米造车,甚至有传言说华为出售荣耀品牌就是为了建厂或换赛道。这些传言乍听起来真的是有鼻子有眼,然而沉下心来分析目前的两大行业格局,华为如果选择跨界转向整车厂那才是傻了。
因为稳扎稳打做实业的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末班车”是不会提起兴趣的;华为的中型在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目前要面对的挑战已经不单纯是规则的行业竞争,而是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大国博弈!
转型成功概率可以确定的说:IT与其他领域的企业转型汽车制造,自身都是没有准备「消泡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阶段出现了大批新品牌,业内称之为“新势力品牌”或“互联网造车”。然而数十个品牌目前还剩下多少?
似乎蔚来汽车在于多家传统车企合作后才有转机,车和家的理想汽车不温不火,小鹏汽车与这些品牌加在一起的交付量又是多少?这些企业的未来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剩下的珠海银隆在董明珠的炒作中仍旧破产收场,长江汽车也已经破产清算,威马要面对的问题是供应商破产,剩下的奇点、爱驰、正道、云度、电咖、新特,已经法拉第又怎样了,为什么这些品牌都是昙花一现呢?
原因很简单:汽车整车制造是巨大的工程,即使电动汽车也不例外。
1:核心三电系统有成熟的供应商,比如电机有精进、电驱、大洋等,动力电池有宁德时代,电控系统有联合电子等;而且还有提供平台化解决方案的比亚迪汽车,选择这些供应商似乎就解决了技术问题。
然而各大车企面对的供应商相同,那么技术优势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同时成本也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这要如何体现出产品差异化的竞争力呢?答案显然是基本找不到,那就只能通过操控、设计、智能以及营销等方式来决胜了,但是并不现实。
2:国产汽车一线车企经历了技术飞速发展的30年,很多整车厂只是在近十年才做到了平台化或模块化造车;底盘的研发技术难度要远高于内燃机或变速箱,因为底盘涵盖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制动系,每项核心总成都要与底盘做到足够理想的兼容,否则也就谈不到行驶品质与操控水平。
参考长城长安吉利三大品牌,其单纯底盘研发部门就涵盖了多国建设的研发中心;比亚迪汽车以技术交换,以及重资收购的方式才获得了奔驰汽车的研发技术团队。这些投入就足够创立一串“新势力品牌”了,那么还能期望这些体量极小的新势力品牌能造出好车吗?
为何转型再次确定的说:初期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势力品牌,主要目的是骗取汽车补贴!国家为了推动各大车企进行电驱技术与动力电池的研发,以打下应对石油危机,做好替代能源转型技术储备是下来大本钱的。
而这一举措也必然会让一些滥竽充数的投机分子看到机遇,制造出来的汽车哪怕没有销量,即便是送都没有问题;只要刷出来里程再回收电芯,少量的成本可以源源不断的拿到补贴,这就叫做骗补。
初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说任何企业只要参上一脚都能获利,所以也就有了大批新品牌的出现;而为了不影响真正在研发的优质企业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也几乎被默认了,不过最终都是要“秋决”的。
所以具备战略眼光的企业是不会来蹚这趟浑水的,当然也有些重量级的企业比较特殊,比如恒大集团的恒驰电车;然而最终的泡沫会有多大,也许参考“恒大冰泉”也能够得出答案。那么在目前新能源汽车补贴已经几乎削减到归零的阶段中,华为还有必要造汽车吗?
华为的艰辛关键词:
麒麟芯片代工问题5G受阻出售荣耀孟晚舟事件不能否认华为是「科技领域民族企业的脊梁」,在通行设备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的标杆,曾经的风光无限的爱立信等品牌也早已走下神坛。5G技术更是令其他国家艳羡并感受到了危机,于是也招致了供给。
以美国为首的“海盗国家联盟”(加德法英日等),对于华为技术进行进行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强盗手段;从限制5G的建设,到通过台湾问题控制台积电和联发科的芯片代工,华为承受的打击还能更大一些吗?再加上孟晚舟为非法拘押,哪个民营企业要面对压力如此之大的问题。
所以目前的华为需要做的是稳定核心业务,在信息通信与智能领域稳扎稳打而渡过难关,与国内具备芯片研发能力的企业深度合作;而不是做一些投机的造“快车”的事情,这不是一位民族企业家的格局——不客气的说,认为华为需要制造整车的人,本身就是有些投机思维的。
而且华为与比亚迪同为深圳和全球的知名企业,也都面对过美国的强盗手段;比如比亚迪出口的电动大巴涵盖欧盟、日韩与美国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但就是在美国频频“被出现问题”。
所以这两家企业倒是有些惺惺相惜,而比亚迪又不单纯是家整车厂,而是具备IT研发与代工,IGBT研发到22纳米级别的芯片研发技术储备的多元化企业,华为要造电动汽车首先就得想象如何面对比亚迪,这个品牌的电驱技术已经领跑全球了。
结果:华为与比亚迪进行了深度的战略合作,比亚迪未来理论上具备为华为进行全面代工的基础,而华为则可以为比亚迪Dilink系统进行升级,在汽车智能网联、智能(接近L5)自动驾驶,以及云轨系统的智能系统和无人驾驶,以及智慧园区等多方面进行技术支持。
这对于两方而言都是最佳模式,华为不造整车但是可以在更多车型与领域中使用其技术,创造的价值只会更高,同时规避了太多潜在的风险。而比亚迪也能够通过华为实现智能化升级,两家企业的合作绝对是双剑合璧!
总结:华为放出重话说明不再造车,如果再讨论华为制造汽车话题的话,其员工都是要被调岗的;这就说明了华为不仅具备战略发展眼光,同时对于企业形象也是非常重视的。
所以不要再提华为要去制造汽车了,这其实是对华为的藐视;但是华为会在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帮助其他车企做好智能系统生态,与其合作的整车厂也有几十家,这才是华为的正确选择——术业有专攻。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上海贝红贝电的关系?
上海贝尔:为阿尔卡特-朗讯在中华业务合并而成.隶属国资委,为外资控股企业. 上海贝红:生产通信设备的配套设备,主要为上海贝尔,华为等做配套产品. 上海贝电:主要承接上海贝尔通信工程,安装,调试及维护.上海贝尔为其大股东之一.
正副部级央企VS年薪20w?
首先给出明确答案。选央企。我在央企,电力行业。具体薪酬就不细说。公积金单边1650,基本是单位平均水平。查询其他央企待遇差不多。上图。如果还迷茫,打开有关软件查看企业简况及年报非常清楚。
华为会不会收购中兴?
不请自来,我觉得不大可能华为会收购中兴。
回答问题之前,我先说我突然想到的一个脑洞。大家都知道上个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将对价值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将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然后就是各种中美贸易大战的新闻满天飞,全世界都在忙着抨击美国这么搞是世界贸易的退步,大家的目光都被贸易大战给吸引了过去。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对中兴实施禁售和禁止美国的运营商使用补贴购买中国的通讯设备这种新闻虽然也很能上头条,但是感觉没有美国跟中国打贸易战那么重磅,大家也仅仅是在可怜中兴而已。
那么,美国发起贸易战的真实目的,其实不是为了征税,而是为了对中兴(下一步可能是华为)进行禁售(最终打垮)打的掩护呢?我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算笔账。美国对价值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一年也才125亿美元,10年也才一千多亿美元,况且贸易战能打那么久吗?不可能!两三年就顶天了。美国因为加征关税能多收多少钱,算三年375亿美元。而美国2017财年的财政收入有多少,3.32万亿美元!美国差这点钱吗?
但是,如果美国通过打垮中兴和华为,然后让高通等企业掌握了5G通讯大部分的话语权呢?那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这是个千亿万亿美元的市场!看看2G/3G时代的专利费用就知道了。(高通等公司可以补贴因为打贸易战而遭受损失的大豆飞机等企业)这个账这么一算,顿时感觉就清晰了。
下面是正题。
首先我们来看下美国为什么对对中兴下手。
美国对中兴实行采购和销售禁令,真正的原因不是可笑的因为中兴销售设备给伊朗,而是为了遏制中国在通讯方面的发展,确切的说是5G通讯技术的发展。
中国在通讯行业经历了2G落后,3G陪跑,4G并列的阶段,终于在即将要到来的5G阶段取得了领跑的位置。目前,我国提交5G国际标准文稿占全球32%,牵头标准化项目占比达40%,无论是推进速度还是质量在全球范围内均属较高。而谁能参与进5G通讯标准的制定与建设,谁就能在下一个通讯时代掌握话语权(想想我们中国在2G/3G时代专利费交到爽的日子,每制造一部手机,一部通讯设备都要向高通等企业交专利费)。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的华为(2012年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一通讯设备供应商)和全球第三大通讯设备供应商的中兴,在世界5G标准的制定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早在2007年7月13日,中兴通讯与日本软银正式签订5G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着力于Pre5G技术早期商用展开研究、验证和合作。2007年7月14日,华为与中国移动、日本软银等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TDD+解决方案。
在2016年的MWC上,随着Pre5G Massive MIMO基站获得GSMA两项大奖后,中兴通讯在5G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并且在2016年一年已经有30个国家超过部署了40个Pre5G网络部署。在2017年,中兴展出了Pre5G TDD Massive MIMO 2.0产品,以及全球首个Pre5G FDD Massive MIMO方案,和5G全系列高低频预商用基站产品。5G时代,中兴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并正在转换为全方位的市场优势。
而在2016年美国当地时间11月17日,在3GPP RAN1 87次会议的5G短码方案讨论中,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万分残酷的竞争,以中国华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方案,华为主导的 Polar 码成为 5G 标准的重要角色。
中兴与华为在5G通讯这盘大棋上,布局已经超过了10年,现在就要到收货的季节了。而就在这个黎明的前夕,美国(拉上了英国)下手了,禁止任何美国企业在7年内销售任何配件给中兴。中兴一下子就面临了极其严峻的形式,没法生产产品了。而这7年,刚好就是中兴和华为把领先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关键时间。
美国对中兴下手只是个试探,接下来美国也要对华为下手了。或者说,已经开始下手了。
据华尔街日报18日报道,美国电信监管机构全票通过了一项很明显针对华为和中兴的决议,禁止移动运营商使用联邦补贴购买中国企业生产的任何电信设备。这一规定很明显就是针对中兴和华为,华为也开始被下手了。
中兴(华为也是,还不止,中国很多行业领域都是)对美国的一些相关元器件依存度都很高,如高速AD/DA、中频VGA、Modem、高性能锁相环等产品,在国内没有产商可以提供替代品。就小小的Soc芯片来说,包含有DSP、CPU、GPU、Modem、还有基带、多媒体、导航定位等各种芯片或模块。
如果下一步美国也对华为禁售任何零部件的话,华为可能也会陷入泥潭,所以没有收购中兴的能力。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