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五号对接空间站,神舟十三号飞船距离地面高度?
神舟十三号离地面200-300公里。神舟十三号,简称“神十三”,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三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十三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
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按任务实施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中国上空间站用几个小时?
中国上空间站从发射到对接用了六个小时左右时间,就完成了进入空间站任务。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中国空间站或天宫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建造计划预计于2020年至2025年间进行,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嫦娥还要干啥?
中国航天“硬核”时代,中国人自己的骄傲,那些让你不能忘记的航天瞬间! ——骄傲回顾中国航天的第一次
一、中国航天史的第一座里程碑---“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先人就曾发明了风筝,从此便开始了中国最早的飞天梦。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地去钻研。 要说到现代航天史,得从1956年,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并主持建立了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序幕。 二、梦圆神州五号,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取得圆满成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州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完成空间飞行试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成功。这是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神州飞船,中国自主研制的宇宙飞船,由三舱一段构成,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四部分,13个分系统组成。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板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大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又称座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各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舟号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夹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或设备舱。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它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联盟号,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当于富康AX新浪潮汽车的电源所提供功率。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这样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设备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他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对于附加段现阶段的设备没有官方介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如:其中一个半环型装置,据推测是用来安装方形的仪器装置。而三个相互垂直并可伸出的0.4米的探针被推测为可能是导航系统的一部分或对接系统的一部分。因为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曾有类似的装置用来进行对接。神舟飞船轨道舱前端可能装有俄罗斯式的对接系统。但这些装置可能只是一种试验型,在将来执行与太空站对接的任务时肯定会被新型对接系统所替换。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实验成功;2002年3月25号,神州3号实验成功;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实验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中国成为了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太空中实验各型号概览2021年1月30日,来自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消息称,目前,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飞船以及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将于2021年执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2]
2021年4月,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载人飞船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已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三、嫦娥一号探测器的升空,标志着探月工程开始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号拍摄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图像”公布;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四、天宫一号,空间试验站的建立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顺利完成首次对接。 五、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导航 2012年12月27日,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区域性正式服务,由16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北斗系统将服务包括我国及周边地区在内的亚太大部分地区。 六、自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七、中国探测器造访月背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在西昌发射成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玉兔二号开始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这是人类飞行器首次登陆月球表面。 自启动实施月球探测工程以来,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不断刷新着中国高度。2019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是中国航天人努力奔跑的追梦之年。接下来中国航天又将迎来破纪录的“超级2020”。在2020年年底,中国探月“绕落回”三部曲的第三乐章即将奏响,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奔赴广寒宫,执行全球自1976年以来的首次月球取样返回任务。除了带回超过2千克的月壤和月岩样本,嫦娥五号还将验证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八、“天问一号”访问火星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未来依然会大放异彩!为我们强大的祖国鼓掌!
空间站组建还需发射三次神舟?
在中国航天员队伍中,邓清明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是目前第一批航天员中,仍服现役,但却从没有上过天的航天员。他在神九、神十、神十一发射前,作了三次备选航天员,却次次落选。如今,神十二已经上天了,他还是没有完成夙愿。空间站组建,还有三次发射,他还有机会上天吗?
1998年那一年,邓清明同杨利伟一起被选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批航天员大队,成为十四人队伍的一员。
从空军飞行员转过来的他,从零开始,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训练新的训练科目,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心理上、生理上的极限,付出百倍千倍的艰辛与努力,就是为了有一天,能真正实现飞天的梦想。
2003年,杨利伟实现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他为队友送去真诚祝福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落选感到失落。
2005年,航天城员费俊龙聂海胜遨游太空,记者去学校采访他们的孩子。同一个学校的女儿邓满琪,看着同学被采访,回家埋怨父亲,为什么你不能上天呢?
面对女儿的询问,想想自己在训练中付出的苦,他感慨万千却发不出一言,只能挤出一丝笑容安慰女儿,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努力,还会有机会的。
是的,他一直在努力,可努力了,却还是没有他的机会。从神五,神六,一直到神八,他都是作为旁观者,在基地为战友们祝福。
看着战友遨游太空,他心里特别难受,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母亲,他辜负了母亲的期望。
当年被选为航天员时,母亲特意从抚州老家来北京看他。母亲说,想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飞向太空。如今,直到母亲去世,也却没能实现母亲的希望。这是他永远的遗憾,也是他心里永远的痛。
到了神九,他觉得,他飞天的梦想可能要实现了,他被选为备选队伍。可是这一次,失望又一次陪伴了他。
他是一名航天员,也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看着别人飞天,自己却眼睁睁地落选,他失意,他失落。
可是,失意失落过后,他又重头开始,再一次新出发。他想到了母亲的希望,还有女儿的泪光。
神十之前,他肾上长了很小很小的结石,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手术排石。身体恢复健康了,这一次,他依然还是从备份队伍中落选。
神十一时,他与陈冬同时在训练仓里同样待了33天,同样辛苦训练,同样是吃喝拉撒是33天不能出去。可努力过后,陈冬入选了,命运又一次跟他开着玩笑,又一次落选。
面对零点零几的差距,他只能给景海鹏与陈冬送去祝福,黯然转身回家。连同这次,景海鹏已是第三领受任务,而陈冬已是成长起来的第二批航天员了。
当年同是第一批航天队员,有的功成身退,有的转岗退出,只有他,是唯一一名从没上过太空,却一直坚持训练的航天员。他知道,做航天员,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为此,他喊出了,不论是正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份。从此后,他不再纠结于上不上太空,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去。
神十二处在发射之前,他的呼声最高,全国人民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这一次能够圆梦太空。
结果,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执行任务。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是神十二备份队员。他则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备份队员。
邓清明平静地跟妻子打了电话,告诉妻子,这一次,他还是没有选上。
对于邓清明来说,从1998年到现在,早先他的坚持是为了争取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还依然坚持下去的动力,更多的是为了那份在国旗下的誓言。
现在的他,早已看淡了胜负,看淡了荣誉,而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至于在后续的任务中,他能否圆梦飞天?我们可以参考航天员系统2019年组成四队乘组时选拔标准来判定。
据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说:按照新老搭配,统筹规划的原则,综合航天员的飞行经验与任务的匹配度,彼此之间的心理相容性以及协调配合的能力等因素,对四个飞行乘组进行人员的选拔。
四个飞行乘组呢每个乘组是由三名航天员组成,指令长都是由飞过天的航天员来担任。
乘组队员选拔还从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知识,技能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定。
规则说的很明白,中国航天员系统对于执行任务的队员选拔,向来的公开、公平、公正的。
只要邓清明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那么他还是有机会在后续的任务中圆梦太空的。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最大技术高度,向太空进军的精神。早已不被控制,应视即为太空垃圾,讲法本身没有错。虽然仍然看得见,但关于它的命运,由于仍然寄托着我们曾经的情感,要不要把它弄回来?现在暂无计划。将来如何?一旦我们有了条件,可以轻松把它弄回来时,自然也是不辞的,把它放在博物馆里,当然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只是会花掉多少金钱和精力,有没有技术意义,难说,这是科学家的考虑。它现在太空的位置较高,近地点441公里,远地点2036公里,好像越来越远了,碍不了人什么事。似乎也没有国家对它有什么兴趣,如果我们不管它,它正会越我们而去,漂向更遥远的星际。暂时还没有把它弄回来的计划和打算,不代表将来没有,随着我国太空技术的提高,如果把它可以轻松带回家,我想我们会的。2016年,我们将它发射的那一天,4月24日,定为国家航天日。
▲两弹一星。一星正是东方红一号,它是我们探索太空的开始,点亮了我们的航程。48年来,它还站在那里,期待我们走得更远。回顾当年征程,打卫星,把中国人的足迹早日印证在太空之上,是民族抱负使然。当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把它第一颗,也是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弄上了天,绝不会比人矮半头的中国,于1958年,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也要搞卫星,代表了全体国人的意志和决心,要搞就搞得大一点。那一刻,国人的心哪,如热血在燃烧,在沸腾。是啊,为什么我们要比别人矮呢?没有理由。咬牙开始,想搞就没问题,一搞就是12年,我们成功了。是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自制火箭自制卫星,并取得成功的国家,我们的发射质量都比别人的要重。所谓万事开头难,坚定走出这一步,我们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听到了中国声音。一曲《东方红》,虽然只有很短的28天时间,但所过之处,在地球每个角落,都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就是当时整体要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大量劳动,上得去,火箭要可靠;抓得住,测控要跟得上;听得到,看到见,相关技术也要跟上,太小了看不见,信号太弱听不清楚。可以说,当年展开的每项技术攻关,都是大有意义的,为我国航天后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要知道,当时那么难,我们成功了,真是不容易,很多事,不正是这样一步步闯过来的吗?国内振奋,外媒使用的字眼是,新高度,突出的成就,中国大型火箭技能的体现,等等,成为中国探索太空很早的一个开始,从那时起,中国正式踏上了太空之旅,怎么估计它的意义,都不算过份。这是无数科学家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的志气使然,努力拼搏,绝不服输,正是我们航天精神的写照。
▲足迹如履。一步一脚印,东方红一号,正是第一个重大里程碑,凝聚了无数情感和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从此,我们信心倍增,越走越远,1987年,我们可以为法国发射卫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成功;2007年有了第一颗探月卫星;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一次次将我们的智慧抒写,志在星辰大海,而每走出一步,我们都有见证,东方红一号正是第一个,那时欢呼,至今犹在回响,响彻不只在神州大地,所以形容它是我们的珍宝,毫不过份。将来有了条件,不用花太多的钱,有能力把它拿回来,让国人都能看到它,想想不也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吗?现在它漂在太空,不受控制,不等于将来我们拿它没办法,它仍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财产,是我们的,必将是我们的,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