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监控开源软件,有没有内网监控的运维系统?
如果是公司内网,想要监控电脑流量访问控制,就使用带监控功能的路由器就行,高级一点的可以采用域控的方式来处理。
路由器,或者软路由都可以有效监控内网电脑访问,常见的企业路由器,华三,华硕,华为等都可以,软路由软件可以合租昂openwrt,海蜘蛛等都能监控管理。
采用域控就比较高级一些了,不但可以控制,监控访问,流量等,还能控制电脑软件的安装,没有管理员许可,想装微信,那是不可能的,文件共享,防病毒破坏,阻止非法文件写入等等,都没有问题。
世界前十的开源操作系统?
1、Andorid Things
Andorid Things 是谷歌推出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是 “Brillo”操作系统的更新版本,作为 Andorid 系统的一个分支版本,类似于可穿戴和智能手表用的Andorid Wear(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物联网操作系统)。
它使用一种名为 Weave的通信协议,实现设备与云端相连,并且与谷歌助手等服务交互。Android Things 面向所有Java开发者,不管开发者有没有移动开发经验。该操作系统将能够支持一系列物联网设备的计算平台,其中包括英特尔Edison 平台,NXP公司的Pico平台,以及“黑莓派3”。
2、Contiki
Contiki,是一个开源的、容易移植的多任务操作系统,适用于内存受限的网络任务。Contiki 项目的作者是瑞典计算机科学研究所的网络嵌入式系统小组的Adam Dunkels 博士。
该系统只需要几千字节或者几百字节的内存,就能提供多任务操作系统环境和TCP/IP支持。它已经移植并成功运行于嵌入式微控制器平台(TI MSP430,Atmel AVR)以及电脑、游戏机等平台。它支持的协议有全标准 IPv6 和 IPv4,以及低功耗网络标准:6lowpan、RPL、CoAP。
3、eLinux
eLinux,也称为Embedded Linux,即嵌入式Linux 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基于Linux 内核,是Linux 对于嵌入式系统的裁剪版,支持该操作系统的厂家、芯片和产品比较广泛。该操作系统的维基主页提供了开发、硬件、产品、厂家、社区等一系列相关信息。
4、FreeRTOS
FreeRTOS 是一个迷你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功能包括:任务管理、时间管理、信号量、消息队列、内存管理、记录功能、软件定时器、协程等,可基本满足较小系统的需要。
FreeRTOS 操作系统是完全开源你的操作系统,具有源码公开、可移植、可裁减、调度策略灵活的特点。目前,该操作系统已经数百万设备上部署,它号称是“市场上领先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能够为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5、mbed OS
这款操作系统由ARM开发,专门为运行ARM处理器的物联网设备而设计。它包含了C++应用程序网络,公司也提供其他开发工具和相关的设备服务器。
默认情况下,mbed 操作系统是事件驱动的单线程架构,而非多线程(实时操作系统)环境。 这确保了它可以扩展到尺寸最小、成本最低且功耗最低的物联网设备。
ARM在移动设备端有着强大的市场占有率,所以这款操作系统实力和前景不可小觑。
6、Raspbian
Raspbian 是一款基于Debian,为树莓派硬件而设计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包括一些列的基础程序和工具,保证树莓派硬件的运行。
7、RIOT
RIOT,将自己称为“友好的物联网操作系统”,致力于开发者友好、资源友好、物联网友好,关键的功能包括C/C++支持、多线程、能量效率、部分遵守POSIX等等。RIOT 开源社区自2008年以来就启动了。RIOT能够在众多平台上运行包括嵌入式设备、PC、传感器等。
8、Ubuntu Core
Ubuntu 是目前最流行的Linux 版本,而Ubuntu Core旨在将Ubuntu 带向物联网世界。它可以运行例如微软Azure、 谷歌计算引擎、 亚马逊弹性云计算服务,也可以运行在例如BeagleBone Black 和树莓派等硬件上。
9、Huawei LiteOS
Huawei LiteOS 是华为面向IoT领域,构建的“统一物联网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软件平台”,具有轻量级(内核小于10k)、低功耗、互联互通、安全等关键能力。Huawei LiteOS 目前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穿戴式、车联网、智能抄表、工业互联网等 IoT 领域的智能硬件上,还可以和LiteOS生态圈内的硬件互联互通,提高用户体验。
Liteos操作系统具有能耗最低,尺寸小、响应快等特点,也建立了开源社区,能够支持的芯片例如海思的PLC芯片HCT3911、媒体芯片3798M/C、IPCamera芯片Hi3516A,以及LTE-M芯片等。
10、Tizen
Tizen,Linux基金会和LiMo基金会,联合英特尔和三星电子,共同开发的开源操作系统,它可以满足物联网设备生态系统(包括设备制造商、手机运营商、应用开发者、独立软件服务提供商)的需求,应用于手机、电视、穿戴等多个产品。
Tizen底层平台相关API按照HTML5的形式公开出来,服务将涵盖通信、多媒体、相机、网络、社区媒体等。三星已经售卖了几款搭载该操作系统的产品,是它的最大支持者。
wgcloud是开源的么?
wgcloud是开源的,wgcloud算一个,国人开源的运维监控项目,我们项目中就用的这个来管理服务器,轻巧实用,性能超好,运行稳定,告警及时,而且部署简单,易上手。你们可以体验一下
ARM开源吗?
开源。
在云、AI、5G等新技术加持的新时代,底层芯片的多样化架构成为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Arm架构的芯片不仅在各种智能设备上被广泛应用,还在数据中心、云计算、5G网络及边缘产品等应用领域持续发力,今年下半年阿里巴巴、AWS等国内外公有云头部企业纷纷发布最新的基于Arm架构的自研芯片,为云计算市场提供了多样性的算力选择。如此强劲的市场势头,除了Arm自身的低功耗与高性能的IP技术优势,对软件生态系统的广泛支撑更是功不可没。为了给软件开发者带来更好的开发体验,围绕Arm Neoverse平台,Arm在开源以及云原生等软件生态系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虽然Arm Neoverse平台才推出三年,但我们在软件生态系统预先做的铺垫工作已经累积长达十余年,这也是造就Neoverse一推出就能在基础设施市场上取得佳绩的原因之一。”Arm基础设施事业部全球副总裁邹挺在接受采访时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Arm在开源社区长期且持续投入,在目前市场主流的Linux发行系统中都可以见到Arm的身影,基于Arm架构的开源项目与云原生开发项目的数量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是硬件公司但也深耕软件领域
根据Arm最新的统计数据,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出货量已经累积突破2000亿颗,第一个1000亿颗用了26年达成,但第二个1000亿颗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展现Arm架构在计算产业的新应用趋势下受到热捧。在巨大市场机会与大规模应用的背后,是Arm在软件生态系统的深度积累与长期投入的成果。
邹挺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为了保证基于Arm架构的系统能够安全处理全球共享的数字数据,确保所有软件都能在基于Arm架构的硬件上顺利运行,Arm有近半数的工程师正在从事与软件开发和工程相关的工作,包括创建编译器和驱动程序,优化客户和开发人员在基于Arm架构系统上的体验。
“在Armv8时代的第一个十年,光是Arm软件开发人员所投入的研发时间,就超过了1000万人时。在Armv9时代的第一个十年,Arm软件开发人员的投入时间大概率会超过3000万人时。”邹挺对记者表示,如果把针对Arm生态系统的研发投入也计算在内,软件开发人员的投入时间将超过15亿人时。
致力于让软件开发体验顺畅
延续一贯的核心运营理念,Arm在包括云计算的基础设施领域,也采用“软硬兼顾”的战略,以高性能、高效率的IP技术为核心,与产业伙伴合作进行工艺制程与EDA工具的优化,通过十余年持续投入,获得了开源与商业软件生态的广大支持,构成完整的Neoverse平台与生态。邹挺告诉记者,在以平台的概念持续大规模的投入下,Arm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具备灵活和创新的特点,吸引了腾讯、阿里云等国内互联网头部企业,在基于Arm架构的软件上不断优化项目,进行“点对点”合作。
为了向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流畅的云原生开发体验,促进硬件标准化就显得重要,为此Arm推出了Project Cassini,计划通过建立平台标准和参考实例,为构建安全的服务器、边缘网关和其他数据聚合设备搭建框架,并针对云原生的软件栈进行优化,以解决云原生生态系统带来的多样化挑战。邹挺告诉记者,整个生态系统的参与并不仅限于芯片供应商和ODM厂商等硬件公司,众多OEM厂商、云服务提供商和其他关键软件供应商现也在全力参与Project Cassini。
Project Cassini倡导的“标准化”是通过Arm SystemReady计划所推动的。邹挺表示,可扩展、“开箱即用”的蓝图是实现软件大规模部署的关键。为了让软硬件进行无缝集成,让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能在基于Arm架构的边缘设备上实现无缝“开箱即用”,Arm在ServerReady方案的基础上又推出了SystemReady,以覆盖更广泛的市场和操作系统。
“除红帽、VMWare和Windows之外,现在使用Arm SystemReady的其他商用操作系统还包括Debian、Fedora、OpenSuse和Yocto Linux。”邹挺对记者说。
积极参与开源项目激发创新潜能,创造产业共赢
“支持开源软件社区及其驱动的创新对于Arm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邹挺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通过Arm长期在开源社区与开源项目的持续投入,基于Arm开源生态,很多开源社区都在蓬勃发展并且日益繁荣。
据悉,Arm在多个Linux相关的基金会长期扮演技术推进的积极角色,并且在2010年携手生态伙伴一起发起Linaro开源组织。随着Linaro在多项基于Arm架构的Linux应用领域参与投入,Arm对开源软件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此外,在Linux基金会的一个项目——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中,Arm以白金会员的身份活跃于社区活动。而过去许多初期由Arm推动的开源项目,现在也都能自给自足。邹挺指出,随着软件开发者加速在云原生软件的开发,目前基于Arm硬件的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的构建时数每月超过100万分钟,在Docker Hub上为Arm架构编写的容器镜像数量超过10万个。
面对中国开源生态的蓬勃发展,Arm也积极开展与中国开源社区的互动与交流。邹挺向记者表示,为了让中国的云原生软件,特别是本土化的云原生软件,能够在Arm架构上更快速运行,Arm积极参与中国的开源组织、社区或项目,将Arm的专业技术与在开源社区长期累积的经验,贡献于中国开源社区。
TARS、openEuler(欧拉社区)和OpenAnolis(龙蜥社区)都是由中国厂商领头、充满活力的开源社区与项目。邹挺表示,在这几大开源社区与项目的建设过程中,TARS微服务开发框架已成功移植至Arm CPU架构;Arm作为龙蜥社区的理事单位,也正与龙蜥社区并肩合作,共同推动基于Arm架构的软硬一体协同演进、相关功能实现和性能优化,并协助龙蜥社区在社区治理模式、开发管理流程、版本发布等领域进行持续改进。
“开源是不分国界的,Arm在开源生态系统中正在扮演‘桥梁’的角色。”邹挺对记者坦言,一方面,Arm希望把全球优秀的开源项目带到中国,让这些项目在中国市场和生态系统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Arm希望把中国场景带到全球开源社区,集聚全球开发者的智慧,共同实现开源蓝图,齐力激发技术创新的潜能,共创产业双赢。
运维监控能够实现自动化吗?
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运维监控能够实现自动化,而且建议实现自动化。
云服务已经成为IT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云服务带来的弹性和分布式优势,赋能自动化运维。
一,自动化部署CI/CD持续化集成和自动化部署,比如常用的Jenkins,配置Git代码提交时触发构建,然后自动部署。
二,Docker容器技术
Docker将应用以及依赖打包到一个可移植的镜像中,可以实现虚拟化,有助于快捷高效的交付应用。
搭建阿里云容器镜像服务+Git+Docker自动构建系统,结合资源编排服务,实现自动部署更新,不再需要常用的Jenkins构建服务器。
三,AutoScaling自动伸缩配置一定的触发条件,满足时自动增加或者释放服务器资源。比如当CPU使用率达到80%或者内存占用率达到80%时,根据配置好的服务器和数量,自动触发。
四,系统日志收集处理系统
1,ELK是常见的日志收集管理系统,包括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三个服务,架构示意图如下:
2,在ELK系统中,Kibana是一个图形化展示工具,配置查询条件,运维人员随时可以搜索指定日志信息,分析处理故障。
五,服务监控
1,云监控CloudMonitor
主流云服务商都将监控功能集成到了基础架构中,以阿里云为例,云监控提供了多种配置,多维度全方位监控。
比如配置CPU使用率到达80%时,自动触发动作,增加服务器实例,同时邮件通知运维人员。
2,应用监控
以监控宝为例,配置服务地址,选择分布在不同地区和运营商的监测点。当监测点不能正常调用配置的服务地址时,将收到警告信息,可以选择邮件、短信、电话等通知方式。
六,云原生云原生是指从开始设计应用时,就充分考虑并且利用云服务的特点,比如弹性和分布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云原生 = 微服务 + DevOps + 持续交付 + 容器化。
在云原生应用系统里,运营、维护和监控,完全是自动化的。
我是工作多年的Web应用架构师,陆续发布关于软件开发方面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IT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