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防堵器,杨秀清为何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太平军北伐?
太平军数路大军完成了攻打南京的任务之后,马不停蹄开始了开拓万里波涛,其中就有一支军队一路往北,几乎打到了北京,这支军队就是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
《清史稿》记载,林凤祥是广西贵县(今贵港)人,和太平天国首义八王之一的秦日纲是正宗老乡。林凤祥和秦日纲有很强的反抗精神,在太平天国起事之前,两人就组织群众和地主团练对抗。
能自发组织民众对抗强势力者,必有着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林凤祥也遵从这样的规律,有着天才的组织管理能力。
李开芳是武缘县(今南宁)人,他的家和林凤祥的家距离不远,林、李两人随同秦日纲参加太平军,之后就犹如双胞胎一般,似乎有心灵感应,每仗同时升迁,配合又恰到好处,像极了评书中“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孟良和焦赞。
林凤祥入伙后先是担任御林侍卫,能进入这个团队,首要条件就是忠勇机智,而后转入战斗部队,从湖南一直打到武昌,官职也从侍卫升到土官正将军,攻打高大的武昌城时捷足先登,“捷足先登”这个词现在来看是个成语,可是这个词却是从实战中演变而来,历史上的“先登”往往是指敢死队,他们是最先冲破敌人堡垒的人,林凤祥就是敢死队成员,这一仗之后,林凤祥被升天官副丞相。
李开芳先是担任监军,一年之后率领战斗部队独当一面,担任金一总制,随着太平军的一路势如破竹,官职也不断升迁,打下武昌之后担任地官正丞相。
如果说从参加太平军到攻克武昌城是林、李二人军事生涯的第一阶段,那么从攻克南京城之后北伐一直到死就是二人军事生涯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两人分别完成了从士兵到将领的转变,在战争中学习到了各种战术,第二阶段两人则开始了他们自己独当一面之旅,他们的眼界,也从普通战役扩展到了纵观全局的战略。
在第一阶段,林、李二人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两人对太平天国的忠诚,他们投入这场运动是自发的,在洪秀全之前他们就已经是当地的成名人物,只是如果没有洪秀全,二人说不定会被杀头和下狱。洪秀全的作用犹如及时雨,给了林、李二人出路及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两人的反清是坚决的。
围攻南京时,林凤祥部用大炮将仪凤门轰塌,之后乘胜而入,李开芳则率部架云梯登上三山门,在高大的南京城下,两人的战功不分伯仲。
攻克南京后,林、李二人接到了洪秀全东进的命令:“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
攻克南京是天国的分水岭,攻克南京以前,天国上下团结,齐心协力,一派奋发向上的景象。拿下南京后,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分歧,翼王石达开的意见是先经营四川,再以四川为基地经略全国,水师名将罗大纲的意见是直取河南,两人各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有分歧,但对眼下形势的认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都不赞成在南京建都。
无论哪种意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无人提出在北京建都,因为洪秀全等人来自炎热的广西,且文化程度不高,一直以为黄河以北乃塞外苦寒之地,不适合居住。
而建都南京却一直是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目的,洪秀全还曾对罗大纲提出的经营河南的主张有过摇摆,但是杨秀清却“觊觎江浙财富之区”,坚决要定都南京,洪秀全本人性格暴烈,不善协调和沟通人际关系,因此政权的管理全靠杨秀清,他纵有想法,也拿杨秀清无可奈何。更何况洪杨两人在定都南京后就迅速腐化,安于享乐,大造宫室,最终由于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
定都南京后,洪杨也并没有想到北伐,他们想的是派一支军往东扩展地盘,给南京以战略缓冲,当然这个缓冲地带越大越好,万一打下北京更好,从这样的战略目的出发,洪杨并没有派王爷级的将官领队,而是将任务交给级别低于“王”和“侯”的“丞相”,东王杨秀清更考虑到万一攻下北京担心一人独大,特意设了一个“二士争功”之计,以便分而治之,因此派了两位同级别的“丞相”前往。
这个任务交到了林、李二人手中,林、李级别不高,军队规模不大,具体人数没有明确的数字记载,大多历史学家认为只有“一万数千人”,因此这支军队起初的任务只是扫清南京外围。
可是,林、李二人要进行远征的北伐,他们一位是天官正丞相,一位是地官副丞相,到底哪一位说了算?谁是北伐军总司令?洪杨为了让二人相互牵制,有意不明确。
北伐军一万数千人,虽不是一支上规模的战略兵团,却是精锐至极,从将领到士兵都是老广西。这支队伍从南京出发后,只一个月就轻取镇江,并在罗大纲水军的配合下渡过长江,兵不血刃拿下扬州,南京外围已经扫清,林、李二人的任务成了全力北伐。
这时候,大批清军正向扬州开进。
5月13日,林、李二人在扬州誓师北伐,之后向安徽挺进,林、李二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进入河南,直捣开封,这是罗大纲的战略,也许两人从南京出发后和罗大纲朝夕相处,也听进去了罗大纲的意见。
这支军队如一把尖刀挺进中原,恰恰清廷的重兵集中南方和京畿附近,中原空虚,再加之北伐军全是百战百胜的广西老兵,在中原腹地就如无人之境,在安徽连克涂洲,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继而进入河南,攻克商丘,原准备渡河过山东北上,可是被清军封河无法北上,两人开始为寻找渡河口而在河南左冲右突,虽然一路横扫中牟、郑州、荥阳、巩县,“如疾风扫落叶”一般的爽,可是也贻误了北上战机,已经达不到战略突然性。
林、李二人的北伐军一路征伐,采用的是太平军永安突围的老套路,不进行根据地建设,“他们没有后方,没有补给;就地裹胁,沿途征发;得城不守,顺民不杀;坚城必围,不破则舍,攻破必屠,义无反顾……拖死追兵。”(唐德刚语)
林、李二人作战勇猛,对天国忠诚,执行命令不折不扣,可是这也恰恰暴露出二人的弱点,即二人均只是将才而非帅才,这支北伐军以流寇的方式作战,占领一处丢一处,不进行根据地建设,也不放手发动群众进行扩军,打下了如此大的地盘,却不放手经营,好像他们只是为执行大兵团包抄战略的小部队,只管往北京方向冲,可是他们的包抄穿插任务受到天时地利的阻碍,已经失去了意义。
北伐军在河南左冲右突,终于在6月28日找到机会渡河,但被清军腰击,渡过黄河的太平军约两三万人,有数千太平军未渡过黄河。
北伐军渡黄河的这段历史成为公案,是真的抵挡不住清军腰击而被分成两部,还是有部分人乘机找借口溜掉。无论如何,此时北伐军的士气和军心已经发生变化。
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到南京定都,一路军心高涨,胁从者不断,因为他们一路从贫困之地往江南富裕之地攻打,大家生活越过越好,这是比任何宣传都管用的现实,可是从南京往北,却是从富裕之地往苦寒之地打,生活越变越差,这也是比任何宣传都管用的现实,此时的军心和建都南京前不可同日而语。
从北伐军攻克涂洲到渡河北上,经历了一个月零八天,这时陕西,山西,山东各部清军已经到位,更有一支野战军精锐,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开出京城。
北伐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再由河南进入河北,打到距离保定城不远的深县时,已经是4个月之后的10月中旬,即将到来的北方冬季,对生长在南方的广西人来说,是敌非友,但是这支北伐军深入直隶,在政治上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大振了太平天国上下的士气,两人也成为太平天国的首次封侯的侯爷,林凤祥为靖胡侯,李开芳为定胡侯,实际上,“靖胡”和“定胡”的政治口号更大于实际意义,而北伐军逼近保定则更让清廷的“京畿震动”,有些史料甚至传闻说咸丰帝已经准备逃亡,虽然被证明了并无此事,但足以说明当时清廷上下的紧张程度。
北伐军攻克深县后就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再打沧州时,居然遭到了当地民团的激烈抵抗,林、李大为愤怒,将沧州攻克后杀军民满汉回居民男女老幼万余人。北伐军将自己推到了群众的对立面。
北伐军欲再向前就遇到老对手胜保的堵截,胜保本是二人的手下败将,现在却表现的非常顽强,两人无法突破胜保防线,只得迂回天津静海,可是此时的情况,后有胜保骑兵追击,前有僧格林沁的骑兵堵截,林、李二人的北伐军粮草无继,兵员也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再也无力继续前进,就分兵两部,林凤祥率军驻扎静海,李开芳率军在独流镇驻扎,两人的意图是互为犄角,并等待援军。可是清军攻势不减,僧格林沁开始率部南下静海,主动向二人靠近。
林凤祥和李开芳在静海和独流镇坚持到了第二年正月,和清兵的作战打成了消耗战,援军到来已经无望,便商议后撤,寒冷的冬季让这些善战的广西兵脚底冻裂,死伤不少,僧格林沁和胜保的骑兵随后紧追,这支北伐军再也没有了之前的锐气,担心在野战途中被骑兵围歼,就在攻下阜城后驻扎下来,准备以城防工事对付清军骑兵。
这时候,太平军支援北伐的援军七千余人从扬州出发,冲到山东临清后被胜保所败,全军覆灭。这支援军其实也够悲壮的,主力是林、李北伐后留在扬州城内和清军久战的疲惫之师,本就是二流部队,这支部队冲出清兵重围,北上后又会合了一部分安徽的太平军,并吸纳了一部分捻军,成了一支东拼西凑的军队,杨秀清派这样一支军队北援,不仅是拿天国将士的生命当儿戏,更是将北伐当做了一个应景,因为他本人更喜欢江浙富饶之地。
林凤祥和李开芳在阜城守了一个月,得到援军北上的消息便弃城南下寻找,到了东光县的连镇扎下营盘,这时候他们得到了援军到达临清的消息,李开芳率领七百余骑兵离开连镇往临清接应,林、李二人正式分别,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是两人的永别。
关于李开芳领兵南下的人数,《清史稿.僧格林沁传》中说是两千余人,戴逸先生的《清通鉴》中说是六百三十余人,现采用《清通鉴》的说法。
林、李二人分兵,僧格林沁和胜保也分兵,僧格林沁继续围困林凤祥,胜保则领骑兵追击李开芳。
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人,从广西就配合着一直打到现在,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结成的深厚友谊,这样的友谊让两人相互之间非常信任,因此李开芳走后,林凤祥相信他一定会再回来,他本人做好与李开芳了不见不散的准备,就在连镇坚守,可是他不知道,李开芳到达临清才发现援军已经“败退”,在胜保的围困下再也无法返回,只能就地“凭城固守”。
如此,林凤祥和李开芳二人便已经被清兵分割包围,大势已去,所不同的,李开芳对形势更加清楚,而林凤祥心里还盼着大部队前来。
在连镇的林凤祥军,粮草断绝,北方寒冷的冬季使得缺衣少食的广西士兵们战斗力急剧下降,面对僧格林沁的两万余精锐,已经无力主动攻击,只能加筑工事进行防御,僧格林沁将计就计,对连镇进行围困。
连镇是横跨运河的东西走向,这时连日下雨,河水大涨,清军所处地势又较林凤祥部为低,形势对清军非常不利,可是所谓的不利之中却往往隐藏着有利的因素,僧格林沁和幕僚们商议的结果,开始仿效三国“水淹七军”之计,清军“开壕筑堤”,虽然自身所处低洼,却将运河水引向了林凤祥所在的连镇高处,由于林凤祥在镇内修筑了很多工事和壕沟,造成大水“浸灌”而无法排出,仅存的粮食被淹,衣物浸湿,陷入饥寒交迫,“仅恃黑豆充饥”,黑豆是不错的养生食材,可是这种蛋白质含量高却不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对饥饿的太平军来说,除了好消化外没有任何的帮助。俗话说大浪淘沙,饶是从广西一路生死过来的兄弟们,也有大批人熬不住这样的苦日子,出营投降者达三千余人,到1855年的正月初三,林凤祥兵力不敷,只得放弃运河西岸的西连镇,带着身边仅剩两千余忠勇之士,收缩兵力专守运河以东。
如此被动消耗的防御只是拖延时间而已,支撑半月之后,清军分四路攻破东连镇大营,这批太平军将士都是烈性汉子,他们不愿做俘虏,纷纷投河自尽,鏖战中林凤祥身负重伤,被身边亲信保护着藏入事先秘密挖好的地道。结果林凤祥身边一名幼童被僧格林沁俘获,该幼童“绣衣扎额,宛如娇女。”据这名幼童报告,清军在地道里搜索到林凤祥,林凤祥当即服毒,可惜未死被清军生俘。
林凤祥被俘后,被装在槛车里“槛送京师”,后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被凌迟的林凤祥很从容,他的眼光始终盯在刽子手的刀上,刽子手割他一刀,他看一眼,仿佛他只是一个观看凌迟的看客,凌迟的过程中,始终“未尝出一声”。
李开芳军出连镇后直接往南,从吴桥进入山东境内,而后马不停蹄再往南攻克高唐,从连镇到高唐是正南向,而从高唐到临清则是正西向,从地图上看,这是两条笔直的路线,李开芳为什么这么走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定是当时最快的路线。当李开芳奋勇攻下高唐,斩杀高唐知州,然后兴致高涨的准备和近在咫尺的临清太平军援军会师时,他得知了援军败退的消息。回望紧追而来的胜保大军,李开芳的心从炽热瞬时进入冰冷,他明白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他和在连镇的林凤祥一样,在高唐修筑工事驻守。
李开芳凭高唐城据守,胜保的清军骑兵顿时无可奈何,双方僵持之时,灭了林凤祥的僧格林沁率军赶到,李开芳见僧格林沁到,心知林凤祥已败,高唐城已经没有死守的必要,唯一的选择就是自行突围。
对僧格林沁来说,他的骑兵长于野战短于攻城,因此他更希望和李开芳进行野战,而不愿意在高唐城下和李开芳作战,他采用围三缺一的战术,故意留了南边一条路让李开芳军突围,以便在野战中歼灭李开芳军。
李开芳果然中计,从南边乘夜突围而出,僧格林沁随后紧追。
从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战例就可以看出,很多太平军将领虽然骁勇善战,可是军事水平并不比清军将领高。
太平军初期的战无不胜在于他们强大的组织能力,还有上下一致的信仰和相互之间单纯的关系,做为一个作战系统,这些方面弥补了太平军将领们军事水平的不足,而清军正相反,因此从成体系的作战系统来看,太平军比清军更高效,可是将领们的军事素养却并不比清军优秀。
李开芳出高唐是想达成出其不意,他以为只要突出僧格林沁和胜保部的清军包围就会有生机,凭着他一路北来的经验,北方清军除了这两部人马,其他都不在话下,因此他的战术全都围绕着突围而来,强调给敌人以短时间的致命一击,没想到突围很轻松,凭他多年的战争经验,也许这个时候他已经感觉到不妙。
僧格林沁的战术是将李开芳引出高唐城进行野战,因此他的战术重在追击和野战,他亲领五百骑兵做为追击部队,这五百骑兵每人配备了3匹马,追击能力很强,随后是胜保领着的清军主力。
果然,李开芳军刚跑出五十里,就在荏平县的冯官屯被僧格林沁骑兵追上,李开芳很清楚,他根本无法和僧格林沁的骑兵野战,不得不在冯官屯驻守,他分兵占领了三个村子以便相互支持,这些广西老兵们对土工作业十分在行,虽然华北平原的地面上无险可守,他们却向地下挖掘了纵横交错的壕沟、地道和地窖,待清军进至他们的鸟枪射程以内时,躲在工事内开枪射击。
清军的士气也很旺盛,他们明白李开芳军已是强弩之末,因此趁着李开芳军立足未稳,接连发起了数次不顾伤亡的进攻,很快将李开芳军西面的两个村子攻破。李开芳军损失了200余人,余部被压缩在最后一个村子里,由于收缩了阵线,抵抗更加顽强,僧格林沁认为强攻徒增伤亡,难以奏效,就又施展水淹连镇的故计。
僧格林沁又开始筑起堤坝,从聊城引来徒骇河水水淹冯官屯,华北的冬天,河水带来的潮湿寒冷让人无法忍受,可饶是如此,李开芳的太平军也依然坚持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河水不停的注入太平军所在的村子,地势高的地方积水有三四尺,地势低的地方积水有五六尺,太平军所挖的地道,本是防炮防冷防风,存储食物和弹药的好地方,可是这个时候却成了累赘,里面已经无法藏人不说,所有弹药和食物都被泡湿,若再不想办法突围,就只能坐以待毙。
李开芳想出了诈降之计,他的计划是让部将黄近文率领百余名太平军先至僧格林沁军中假投降,然后自己再率领剩余太平军向僧格林沁假投降,趁僧格林沁松懈之计里应外合打出重围。
李开芳对他的计策是有相当把握的,因为太平军士兵都是优秀的战士,所以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战士会受到很多清军将领的喜欢,收编了这些太平军士兵的清军部队,战斗力就有明显的提升,而战斗力强的部队自然胜仗就多,而胜仗又是将领们升迁的本钱,这样一来,在很多清军将领眼中,太平军的战士们极其有利用价值。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恐怕就是后来官至的北洋水师总司令的丁汝昌。
但李开芳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计策对僧格林沁并不好使,因为僧格林沁是个保守的蒙古王爷,他的部队也都是蒙古骑兵,并不需要汉人太平军战俘,而且这个时候,已经被打残的李开芳军也失去了讨价还价的本钱,他是否投降对僧格林沁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僧格林沁是要全灭这支太平军,以震慑所有在京畿出现的反朝廷力量。
僧格林沁将计就计,他向李开芳表示愿意接纳投降,后又将出降的黄近文部百余人全部秘密杀掉,李开芳以为计策成功,按计划带着八十人再次假投降时被僧格林沁生擒活拿。
对李开芳的被擒,据《大平天国丛书十三种》记载,当时的目击者有很清楚的描写:“(李开芳)戴黄绸绣花帽,穿月白袖短袄,红裤红鞋,约三十二三岁。伺候两童约十六、七岁,穿大红绣花衣裤,红鞋,美如女子;左右挥扇,随开芳直入帐中。开芳仅向王、贝子,及各大人屈一膝,盘腿坐地下。总兵以下持刀环立,怒目而视。开芳与二童仰面四观,毫无惧色。但云罚能宽贷,愿说金陵伙党来降,并求赐饭。遂开怀大嚼,说笑如常。”
僧格林沁以数百骑兵押送,将李开芳等八人送往京师处死。
至此,太平军的两年北伐终于失败。
「高压锅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用「高压锅」煮绿豆粥,炸 毁厨房,「高压锅爆炸」的原因 是什么?使用高压锅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根据提问者的描述:近日,江苏连云港一位老人用高 压锅煮绿豆粥发生爆炸,厨房一片狼藉。儿媳张女士表示,高压锅已经用了15年,当时婆婆煮的绿豆粥已经熟了,关成小火后人离开厨房,3分钟后锅突然爆炸,厨房的玻璃、煤气灶都碎了,推测应该是绿豆皮堵塞排气孔,幸好厨房没人。
出现这种高压锅爆炸与家里的年轻人把钱看得太重有关系,与平时正确使用高压锅的基本常识密不可分,因为老年人没有接触过这种技术含量高的东西,加上记忆力、眼力等都严重退化。
因为绿豆粥用高压锅煮时,它的外壳皮容易脱皮;不要指望高压锅内部的防堵罩过滤掉这些绿豆皮的残渣,它会积累将安全阀堵塞,即便是你用小火燃烧,因为内部限压阀始终维持高压锅内部压力在80Kpa压力值,加上小火的维系和安全阀杂物堵塞,它已经失去安全阀的功能,恶性循环,压力肯定大于80Kpa,最后在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情况下,只好将它变成一颗炸弹,喷涌而出。
生产厂家的高压锅都是严格执行GB13623-2003《铝压力锅安全及性能要求》的,不合格产品是不会流入市场销售的;
一个老款的铝制高压锅,正常情况下使用时间应该为8年,就该更换,如果是老款式的铝制高压锅一般安全使用年限只有五六年。
有的家庭中,特别是有老年人在家,一切以勤俭节约为宗旨,觉得铝制高压锅没有坏就可以一直使用,因为再购买一个需要几百元钱,舍不得报废而丢弃,其实这是严重的误区,超出安全使用年限却继续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很容易发生爆炸。
再者,要知道压力锅的各种配件的功能与作用,例如:
♠胶圈→它是保证整个压力锅的锅底与盖壳的密封性的,如果胶圈长期使用,它最容易出现胶圈弹性减弱,密封不好而漏气,你的高压锅就是一个废物了。
♠防堵罩→它是安全阀的部分保护网,可以将大块菜渣过滤在它的外围,小块菜渣无能为力。
♠限压阀→它是限制锅内压力在80Kpa的,如果超过了这个压力值,它就会将源源不断大于这个压力的高温、高压气体给打开方便之门,给溜走。
♠安全阀→这个阀门是双保险,一旦当限压阀出现失灵而堵塞后,它已经没有限压阀的作用,那么这些高温高压就可以从安全阀孔里排出去。千万牢记得,此时要将燃气灶的火迅速关闭,要是它再出现问题,几乎就是无药可救了。
铝制品高压锅使用寿命取决于高压锅的质量和平时清洗保养,只要不变型,没沙眼和裂痕的损坏穿孔,在其上部安装的限压阀、安全阀、防堵罩、报警阀和胶圈完好都可以正常使用,(限压阀一般是根据高压锅内部容积和压力设计好的,不同高压锅是不能通用的,安全阀、报警阀和胶圈可以根据高压锅型号更换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纠结铝制品高压锅具体多长寿命年限了,平时使用后立马清洗干净,保证没有异物堵塞和安全阀的完整性。
知足常乐2022.10.1日晚于上海
你认为清朝可不可以不签订一系列卖国的条约?
其实签与不签,中华会受到那么一定的侵犯也许是逃脱不了的必然了,这是历史的车轮。
我用几个分列回答:
1.为什么列强会来侵犯中华?这个问题用以前学过的历史课本就能回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与外界交往,不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没有跟上近代科技的提升与进步。清王朝的衰败,社会矛盾激化。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获取商品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而清王朝又是那么一块大蛋糕,自诩天国却无力守护,成为群狼之饲。
2.为什么外寇不直接进攻,而是签订条约?那些外敌贼寇的目的只有一个,无论是签订合约,割地殖民,还是洋枪火炮,大举进攻,其实都是为了侵占中华而已,不过是方式不同罢了。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呢,
侵犯一个国家,以经济、文化、思想蚕食最为上等,既不耗费实力,又能完整的保留所需的商品与原料。并且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在于中华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且人口巨大,要想直接来侵犯,还真没那么容易。
可憎的,无论是东洋鬼子还是西洋鬼子,还是无耻的侵犯了中华,烧杀抢掠,敛财夺宝,无恶不作,给中华大地造成了很大不可磨灭的伤害。
3.清政府为什么选择签订条约?清末名臣义士也不少,既能安邦定国,又能拼死抵御,为何清政府会选择签订条约呢?
真的打不过,没有办法的缓兵之计罢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当时的清王朝已颓,皇帝掌控不了朝堂,内外矛盾激发,关键的就是中外差距巨大,一时无法进行弥补,简单来说,清政府也只能暂时签订条约。
4.可不可以不签订条约,拼死一战呢?因为我们跳脱出来看历史,所以会说,既然面临丧国,还不如拼死一战。但是身处当时的历史环境,自然以最稳妥、最平静的方式去解决,清政府的军队打不过洋鬼子,又有何办法?
综上所述,清王朝下的中华在当时的世界已经面临了一个群狼环伺的境地,这是历史的进程,倘若是强汉、盛唐,便不会发生此类的事,不是讲他们的冷兵器能敌得过洋枪火炮,而是从政策上他们就能率先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而也许其实就是因为几千年的传承导致清王朝的盲目自大,所以被侵略。
而正是如此,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步入近现代的社会,我们的前辈先烈又抛头颅洒热血的驱除外敌,恢复中华,迎来了今天崭新而强大的中国。
历史始终是个科学,我们其实改变不了历史的定律,但是要在其中尽力的扮演好一个历史者的角色,这就是所谓的改变历史。为何成为了魏蜀吴三国的必争之地?
荆州是汉朝的一个州,有南阳郡、南郡、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长沙郡。(东汉末曾在南阳郡分出章陵郡,后废出)县一百一十七个。东汉三个最大的州之一。三国都想要荆州,但谁也没有完全得到。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瓜分荆州,后来孙权不惜背盟也要夺了刘备所据荆州部分。三国的三大战役,两场的战场在荆州。曹刘孙都想据有荆州完成一统天下的目标。当时三家的智谋之士都把目光放在荆州。
东吴:
第一个提到荆州的是孙策谋士张纮,他的战略规划是跨有荆杨。公元194年孙策去江东之前去见张纮咨询。孙策讲他的目的是占据杨州为父报仇,成为汉朝的外藩。君以为何如?张纮的建议是先在江东立足,扩张实力。然后跨有荆杨,这样仇也报了。然后匡辅汉室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孙策数年间就拿下了杨州大部分地方,正欲一展宏图时孙策被刺身忘。在兼并江东的过程中孙策及张纮等谋士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过于依仗武力经营天下。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武力并不是说不对,但光靠武力就难行。
公元200年孙权接班,周瑜马上去请鲁肃。孙权宴请众人,鲁肃也来了。孙权跟鲁肃聊的非常高兴。宴会结束,众人去走了,鲁肃也准备离开。孙权留下鲁肃继续在榻上对饮。孙权对鲁肃讲:现在大汉王朝处于危亡时刻,天下纷乱。我继承着父兄基业,我想成就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鲁肃回答讲当年高祖也是想尊奉义帝而不成,因为项羽杀害义帝。现在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所以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我认为汉朝是不可能兴复的,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消灭。鲁肃接下来的规划分三步走:1鼎足江东2趁北方多事之秋,先进攻江夏黄祖夺荆州,占据长江以南。3称帝再北上中原统一,像刘邦一样。孙权说:我现在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其实孙权是听进去了。从公元203年孙权就开始进攻江夏黄祖。
在鲁肃看来要成就帝业必须占据荆州,然后北上一统天下。公元208年鲁肃再次进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甘宁也献策攻下荆州然后再图益州。公元210年周瑜提议率军攻下益州,让孙瑜留守益州。周瑜自己则从荆州北上以图中原。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威操,北方可图也。孙权同意了,但周瑜不久就去世了。公元217年后吕蒙献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周瑜吕蒙都认为将来从荆州方向北上,鲁肃认为荆州是帝王之资。同时东吴夺荆州也是为了自保。可见荆州在东吴人的重要性。
蜀汉:
公元207年刘备去见诸葛亮。两人谈话内容就是后世所说的隆中对。诸葛亮隆中对讲: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诸葛亮的观点是把荆州作为用武之地。一旦占据荆州向南能占据交州,向西能占据益州,向东能占据杨州。诸葛亮的策略是占据荆州后向西占据益州,天下有变时两路进军北伐。荆州之众北上占据宛洛。洛阳是北方的中心所在。当年孙坚就是从荆州率数万人北上洛阳,吓得董卓迁都长安。
公元210年时庞统向刘备建议应西进入蜀,荆州难以鼎足。有人认为庞统跟诸葛亮的策略相反。其实是不对的,诸葛亮隆中对是讲跨有荆益。庞统的意思是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难以发展壮大。我认为荆州虽然是用武之地,但刘备当时实力太弱。只能向西发展,这样荆益就连成一片。公元215年东吴进攻荆州,刘备从蜀地率军五万支援关羽。东吴会进攻荆州就是因为荆州处于江东上游,对江东的威胁太大了。刘备当然也不会放弃荆州。在公元219年东吴夺荆州。公元221年刘备发动东征。很多人认为刘备感情用事。我认为是不对的。正是因为荆州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刘备才不顾一切倾国之师东征。而东吴夺得荆州后也有西进蜀地的意图。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曹魏:
而曹操这边也在注意荆州。公元205年时曹操在平定北方,荀彧向曹操建议赶紧平定河北。修复汉朝旧都,然后进军荆州。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在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剿灭袁氏残余势力时郭嘉跟曹操讨论统一天下,当征伐何处先。郭嘉认为首要在荆州。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回来,马上在邺城作玄武池训练水军。曹操和郭嘉把荆州做为首要目标,当然是因为荆州是用武之地。
历来南方阻挡北方统一是依靠重险之固,长江之阻。一旦占据荆州则杨、益、交就处于危险之境。攻杨州可顺江而下,长江之险共有。逆流西进益州,虽然是逆流。但也远比绕道八百里秦川先攻汉中要好的多。这样益州的重险之固就失去作用。因为益州有汉中这个地势甚为天狱的门户,蜀地有剑阁这个天下雄关。比如公元215年三月曹操进军陈仓,七月军临汉中阳安关。这时曹操就因粮尽准备退回。
但是魏蜀吴谁都没有占据荆州。曹魏占据长江以北的荆州部分,即南阳郡、半个南郡、半个江夏郡。东吴占据长江以南部分,即南个南郡、半个江夏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谁据有荆州能直接威胁北方政权中心,元朝灭南宋就是先取襄阳。欲灭南宋,先取襄阳。而东吴夺得荆州大部分,只是把荆州作为门户而非用武之地。东吴从来就没有全力从荆州北伐。东吴北伐大多以合肥新城为主攻。荆州方向乎是不动的,就算是动也只是偏师。
后世的南方政权也是实行过从荆州北上中原的军事行动。例如东晋和南宋。桓温就是从荆州北伐中原的。温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金城是魏晋帝后的别宫,修在洛阳城边)桓温一举破许昌,洛阳等收复中原大片土地,请求迁都洛阳。温葬毕视事,欲修复园陵,移都洛阳,表疏十余上,不许。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认为要恢复中原首要在襄阳六郡,当时在伪齐手上(襄阳六郡指的是襄阳府、郢、随、唐、邓、信阳。襄阳府就是三国时的襄樊、郢就是江陵、剩下的属南阳郡)飞奏: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当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赵构让岳飞率军收复襄阳六郡。收复后让岳飞坐镇襄阳准备北伐中原。命飞屯襄阳,以窥中原。岳飞认为建都于东南只能偏安,迁都于荆州这个用武之地才是上策。飞奏:钱塘僻在海隅,非用武地。愿陛下建都上游,用汉光武故事,亲率六军,往来督战。庶将士知圣意所向,人人用命。所以蜀汉失去荆州只能偏霸,东吴虽占据荆州但只能偏安。
曹操自赤壁之战败后,只训练过一次水军打东吴。后来的十多年间并没有训练水军。即使打孙权也从来不越过长江。打下汉中不继续攻打蜀地,也是因为重险之固。征汉中后曹操数次对别人讲南郑甚为天狱,危而济。所以曹操是知难而退。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曹操的军队虽多,战力虽强。在南方江湖众多,西南山岩多。曹操的骑兵根本发挥不出战力来。曹丕三次伐吴,均无功而反。伐吴将领有:曹真、仁、休、夏侯尚、张郃、徐晃、蒋济等。这些都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数十年的宿将。曹丕认为无功而返就是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战力。就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
曹操自赤壁之战后就没有打过荆州。不打荆州原因有长江天险、成本太高、南土下湿,必生疾疫、进退不易、曹魏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师等。曹操虽然跟孙权打,但是从来没有越过长江的。荆州控长江中游。三峡,起自四川夔州府奉节(蜀汉永安)、巫山二县之东(南郡巫县),达于归州(南郡秭归县)、夷陵州之西(南郡夷陵县),连山叠嶂,隐天蔽日,凡六七百里详见西陵下。荆州的长江之险是胜过杨州的。曹操打孙权时,傅干表示反对。傅干还表示打东吴,我们的军队并不能发挥战力。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
三国志
三国志裴注
晋书
宋史
读史方舆纪要
1840年鸦片战争?
一
如果和英国死磕到底,清政府估计马上就会破产。
鸦片战争中,在林则徐的指挥调度下,在广东海防和步兵的作战已表现的比较勇敢,然后却输的一塌糊涂。
这完全是一场不在同一维度的较量,英军不仅在装备上,更加是在战术上远远超过了清军。英军和清兵的战争就象是一个大人打小孩,完全是不对称的战争。
1839年,英军和清军已经打过两场小规模的战争,一个叫九龙海战,一个叫穿鼻海战。之后这两场战争被人称为是相差了三个世纪的武器的较量,英军的军舰是机器动力的,中国的船是人工动力的。英军的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国海军的船上好多根本没有装炮。
最终这两场战争毫无悬念的是以清军的战败而告终的。
后来的虎门炮台,关天培老将军也是一员猛将,但炮位是死的,不能移动,然后就是射击盲区。几个回合下来,英军就能找到你的射击盲区,并且能知道你的炮台的具体位置。然后开炮直接把清军的炮给打掉。然后船队上岸了,英军把自己的炮拉上岸,直接轰死清兵,根本不和你比武,用冷兵器较量。
二
到了后来,林则徐为什么还敢打下去,实行禁烟呢?
因为林则徐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不懂,他认为英军只是海军厉害,有种你到陆地上来较量一下呀。
后来,林则徐被革职后,道光皇帝让要西北平定张格儿叛乱立下战功的杨芳前来广州组织对英战争。
一战下来,杨芳就傻了。清军用的枪和明朝晚年用的枪没有多大区别,射程太短。而英军的枪则是领先了清兵手中的枪200年,射程长。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距离内,清兵开枪打不到英军,而英军开枪却能打到清兵,清兵成了活的靶子。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英军的炮兵随后就到,射程太远,力量又大。随便来几炮,城墙就差不多要塌了。
三
如果这个说明不了问题,我们来看第二次 鸦片战争。
当时大清国最精锐的骑兵僧格林沁的骑兵在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时立下大功,但在七里桥之战,伤亡上万,英军伤亡不到10个人。
也就是说,清政府就把全部的军队派过来打,也只是白白送死。当时的道光皇帝差不多已经尽力了,清政府就是那个样子,根本打不过英军。
况且清政府的地盘太大,到处都是农民起义,西北边境也不安稳,回民造反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清政府也不可能把全部军队送到东南沿海来打仗。
四
清政府如果真的要英军死拼的话,估计等不到1911年就直接亡国了。
清兵全部派到东南沿海来,也许能吓走英军,让英军暂时不敢进攻。但你军队后撤了以后怎么办?
如果不撤退,早在道光的父亲嘉庆当皇帝时,就到处是农民起义,山东陕西就有不少起义军,最强大的是白莲教起义,曾经转战六个省。嘉庆也是用了七年时间,国库基本消耗光了,才把这次起义给镇压下去。
如果内地空虚,就西北的回部造反和农民起义就消灭清政府了。况且全部军队参与中英之战,就一定能胜吗?真不好说。就算能胜,把全国的军队送到广东,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清政府就不一定能负担得起,最终一样是经济破产,导致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