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万台军紧急戒备,有哪些影响历史进程意义重大的抢滩登陆战役?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1950年,这里发生了解放战争时期最后一次主要的战役,这场战役就是解放海南岛,它的胜利有两方面深远的意义,一是彻底打破并摧毁了蒋介石把海南岛变成“第二个台湾”的梦想;二是使抗美援朝如期打响。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这一段早已被淡忘的历史,感受一下当年“跨海抢滩登陆战”的惊心动魄。
战役:解放海南岛
攻方:第四野战军之第15兵团、琼崖纵队
守方:驻扎在海南岛的蒋军,共有19个师,总兵力约10万人
解放军指挥员:邓 华,第15兵团司令员
赖传珠,第15兵团政委
韩先楚,第12兵团第二副司令兼40军军长
解 方,第12兵团参谋长
洪学智,第15兵团第一副司令
蒋军指挥员:薛 岳,海南防卫总司令
战役结果:人民解放军以伤亡4500人的代价,歼灭守军3.3万余人。
一、薛岳在海南岛编织了一道严密的“伯陵防线”薛岳,字伯陵,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他是蒋介石身边非常优秀的一位军人。
岗村次宁曾经说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确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薛岳具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他凭借一手天炉战法,在三次长沙会战中,歼灭日军11.75万人,不仅保住了长沙,更是重创了日军。
这也让他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军打击最大、歼灭日军最多的将军,也是让日军最为惧怕的将军,一时间,他有了抗日“战神”之美誉。
1949年10月,叶剑英指挥四野解放广州后,原本一心“巩固粤北,确保广州”的蒋军将领余汉谋率领自己的残部仓皇逃往海南岛,希望与岛上原有的64军一同与解放军做最后的殊死较量。
此时,蒋介石让百战名将薛岳出面担任海南防卫总司令,不辱使命的薛岳想尽一切办法将海南岛上七零八落的残余力量,拼凑整编成19个师,对海南岛进行了严密的环岛防御。
另外,为了提高防御水平,有效应对解放军的攻击,薛岳还用50艘海军舰艇、45架飞机组成海、陆、空立体防御。
再加上海南岛与大陆有海峡天险,这就像一座固若金汤的防火墙,可以阻止解放军登陆抢滩,这让薛岳颇为满意,他给这道防线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伯陵防线”,而“伯陵”就是薛岳的字号。
二、你有盾,我有矛,解放军做好了抢滩登陆海南岛的准备就在薛岳对自己的“伯陵防线”洋洋得意时,在1949年12月10日,解放军阵营中的一名军事天才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攻打琼涯的详细建议,他计划让韩先楚的第40军和李作鹏的第43军参加海南岛战役,并为之配属加农炮兵第28团、高射炮兵第1团和工兵1部,共计10万余人,组成“渡海兵团”。
同时,这位军事天才做事缜密,考虑周详,他在提议中做好了人事安排,他建议这支“渡海兵团”交由叶剑英统一领导,由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40军军长韩先楚、第12兵团参谋长解方、第15兵团第一副司令洪学智组成指挥部,并担任指战员,参加这次渡海作战。
这还没有完,如果只是提议解放海南岛,而不提具体的战斗方法,不是这位军事天才的作风,他对如何让部队渡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小部队偷渡”。
事实证明,这条建议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期,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基本是按照这条建议进行排兵布阵的,而提出这条建议的军事天才就是林彪。
此时,毛泽东主席正在访问莫斯科,他看到林彪的电报后,做出了重要指示:“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同,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3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力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
同时,毛泽东主席还指出要让邓华、赖传珠向粟裕学习渡海作战的经验,以免重蹈金门覆辙。
确实,对于那时的解放军来说,渡海作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们中有大多数干部和战士不习水性,一见到大海就害怕,再加上,蒋军有飞机、有舰艇,很难对付。
为此,在战前,渡海兵团进行了为其3个月的周密准备,模拟了登陆和海上战斗的各项训练,研究了对付蒋军军舰的各种办法,只为“用兵一时”。
三、800名勇士抢滩登陆,将“伯陵防线”撕开一条大口子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薛岳在海南岛布置的“铜墙铁壁”,解放军战士唯有鼓足自己的勇气,才能打出一片天地。
1950年3月5日晚上7:35分,邓华命令第40军118师352团一个加强营的800名勇士,分乘13艘木船,在师参谋长苟在松和352团团长罗绍福的率领下,从雷州半岛西南之灯角楼出发,于次日14:50分到达海南岛西北面的白马井,然后,冒着蒋军的炮火抢滩成功,并与琼崖纵队在滩头胜利会师。
这次偷渡撕开了薛岳的“伯陵防线”,为后面的主力部队渡海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后,40军和43军又分批组成加强营,乘坐木船登上海南岛,为主力部队实施大批强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用木帆船打舰艇,木帆船竟然还赢了当时,条件有限,解放军根本就没有坚船利炮,面对,薛岳的舰艇,怎么办呢?
他们发明了木帆船和土炮艇。
所谓的木帆船就是把十轮大卡车上的发动机卸下来,安装在渔船上,有风使帆,无风则开动机器。
而土炮艇相对来说,攻击力强一些。这是将步兵用的战防炮安装在木帆船上,这种炮能打穿坦克的装甲,如果在作战时,战防炮不够用,就用高射机枪、重机枪和迫击炮。
4月16日19:30分,第40军1.8万名将士乘坐30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地扬帆起渡,一路上,顺风顺水,航速很快,谁知,当行驶了大约20里时,忽然风停了,海面上一片寂静,各船只能通过摇橹划桨的方式继续前进,当船只行至海峡主流时,忽然两声闷响,一颗颗照明弹将海面照得雪亮。
这时,韩先楚用无线电向炮兵主任黄宇发出命令:“左前方发现敌舰,护航队马上迎战,掩护主力船队通过”。
刚说完,蒋军舰队疯狂地向解放军的木帆船开火。
黄宇马上组织“土炮艇”扑向蒋军的舰艇。
蒋军的舰艇见识过土炮艇的厉害,他们见一艘艘土炮艇围攻自己,吓得连忙规避。
正当双方上打得激烈时,海面上突然又刮起了东风。韩先楚命令主力船队加速前进,同时,让5艘土炮艇不遗余力地拖住蒋军的3艘军舰。
别看土炮艇配置低,但是,威力挺大,他们用大炮和重机枪打得3艘军舰调头逃窜,从而掩护了主力部队顺利登陆。
五、薛岳判断失误,韩先楚的指挥船遭到重创4月17日凌晨2点,43军的主力船队接近玉炮港一线沿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岸上的守军向海面上胡乱地射击,企图打退渐渐逼近海滩的木帆船。
此时,密集的枪炮声,惊醒了薛岳。他认为玉炮港距离海口较近,解放军的渡海部队主攻方向肯定是海口,于是,他连忙下令防守其他地段的守军迅速向海口附近集结。
谁知,韩先楚技高一筹,他选择了另外一个抢滩地点,这个抢滩地点就是博铺港。
在博铺港,韩先楚亲自率领40军的主力船队抢滩登陆,由于守军拼死顽抗,不惜用密集的炮火向海面上射击,许多木帆船中弹起火,就连韩先楚的指挥船都未能幸免。
他的指挥船桅杆被炸断,帆布掉到了海里,就在这万分危难之际,解放军第一批偷渡到海南岛的40军加强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神出鬼没地爬上了临高山,这里是海口市以西的最高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山顶修筑炮兵阵地,将两门重炮安装在那里。
第40军的加强营爬上山顶后,消灭了驻守在这里的守军,然后,调转炮头向海滩上的守军阵地猛轰。
由于腹背受敌,守军见势不妙,纷纷落荒而逃。
就这样,令薛岳自以为豪的“伯陵防线”被解放军撕得七零八落,全线溃败。
不甘服输的薛岳急忙调令5个师疯狂反扑,但是,兵败如山倒,已经丧失斗志的守军一哄而散,四处逃命去了。
薛岳已是无力回天,便乘坐飞机飞往台湾去了。
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4500人的代价,共歼灭薛岳的守军3.3万余人,击毁2架敌机,击伤5艘舰船、击沉1艘舰船,其余残部大都逃往到台湾。
至此,海南岛彻底解放了。
这场战役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1.未雨要绸缪,居安要思危。
薛岳自以为有了海陆空立体防御的“伯陵防线”就高枕无忧、放松警惕,这是一种安于现状的表现,不管曾经有多么辉煌,面对当下的时局,都要有一种顺应形势的判断和未雨绸缪的先知先觉。
就像解放军,为了解放海南岛,提前做好抢滩登陆的实施方案;为了适应海战,提前将一个个“旱鸭子”训练成了一条条能翻江倒海的“蛟龙”,这种准备功课做得非常细致,做得非常充分,这也是我们成大事的前提。
2.团结就是力量
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在海南岛已有23年的武装历史,在当时,这支琼崖纵队有 3 个总
队、1 个独立团和其他地方武装,共约2万人,他们还有3个整县的大块根据地。薛岳来到海南后,不得不以三分之二的兵力来对付琼崖纵队和琼涯解放区,仅仅依靠三分之一的兵力布防沿海,以至于兵力分散,精神分散,从而让解放军有了渡海作战的可乘之机,这些因素对解放海南岛都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这就说明团队的重要性,队内要讲团结,要充分信任每一位队内成员,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拧成一股绳,干成一件事。
3.勇气就是追逐胜利的法宝
其实,@三悟认为薛岳的守军这么不经打,只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胜的勇气,想想看,解放军从雷州半岛启程,来到海南作战,他们的后勤给养肯定寥寥无几。
薛岳及其守军凭借以逸待劳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只要鼓足勇气,用心去打,即便打不赢解放军,哪怕他们能拖上几天,也不会输得一塌糊涂。
为此,成大事要有成大事的勇气。
1996年10月20日发生了什么?
1996年10月20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炼油厂员工郭农耕与好友王昌瑞,一起驾驶一辆深灰色的桑塔纳轿车,准备去乌鲁木齐赛马场二手车交易市场出售。然而谁知道这一去就杳无踪影。
警方寻找过程
当地警方接到报案以后,立即展开了详细的调查,发现两人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其中郭农耕1米82,王昌瑞的身高也有1米75。并且两人驾驶的桑塔纳轿车手续齐全。在调查期间,警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从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炼油厂到乌鲁木齐市之间所有相关路段,进行了仔细的排查。包括附近的水库,山沟,沙地等种种可能的作案场所,但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两个人和一个车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同时警方对当事人的家中及亲朋好友也进行了走访,得到的结论是两人并没有什么犯罪的前科及案底。也没有什么仇人,活得清清白白。为了破案,警方也是抛出5万元重奖来搜寻失踪人员车辆下落。可无论多么努力,都没有任何结果。
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明太宗朱棣倘若泉下有知,看到题主的问题,绝对是龙颜大怒,拍案而起:又是张廷玉说先是朕卖国割地,后又恩将仇报,对不对?这是谣言!朕不是、朕没有、尔胡说!
张廷玉在《明史列传·卷二百一十六》说得很清。
◎外国九瓦剌 朵颜(福余 泰宁
成祖从燕起靖难……谋胁宁王……三卫从……天下既定……尽割大宁地畀[bì]三卫,以偿前劳。
朱棣一定会说,尔等朵颜三卫,反复无常,扰吾大明,铁腕剿之,利国利民!
第一、朵颜三卫的前世今生后来。朵颜三卫最初是辽王的地盘,这辽王可不是大明九大塞王之一朱植,而是阿扎失里。阿扎失里是元朝的辽王,不过他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也是大有来头。他祖先就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弟铁木哥斡赤斤,斡赤斤不是第一代辽王,
而阿扎失里却是最后一任辽王。
至正二十八(1368)年八月初二,明军攻陷大都(北京),元顺帝退出关内,以陪都上都为首都,史称北元。皇帝都跑了,后来新皇帝被打的带着十来个人跑了。王爷日子自然更不好过,1389年十月,辽王宣布投降,明太祖将辽王的地盘,一分为三(设立三卫),分而治之。
辽王阿扎失里“连降四级”,从正一品王爷变成了正三品的泰宁卫指挥使。他直管泰宁卫,兼管福余、朵颜。直接二把手是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主持工作的二把手是福余卫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还有朵颜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
没多久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又改为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兀良哈部,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泰宁卫指挥者连升四级,又成为辽王了。一句话,阿扎失里弃明投暗(可不是弃暗投明)了。他们曾经的直接领导宁王朱权,当时只有十来岁,根本无力剿抚。
这一弃明都弃到明太宗时期。他们不仅没有帮助明太宗夺天下,还不断骚扰明朝疆土。这种恶劣的行为,直到明太宗早期还在持续。有朱棣原话为证。
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 誓守臣节, 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穷, 设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授尔等官职,俾各领其众,臣属既久,后竟叛去。及朕即位,复遣使来朝, 朕略其过, 加意抚绥,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遺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狡诈如此,罪奚可容。
直到将他们打趴下,重新设立三卫才改变,这时的三卫才叫朵颜三卫,明太祖时期叫泰宁三卫。
为什么之前叫泰宁三卫?为什么后来又叫朵颜三卫?答案非常简单,叫什么名字跟拳头有关,更跟明朝有关。末代辽王降而复叛,其降是权宜之计,其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到了明成祖时期,一方面泰宁卫势力弱了,朵颜卫强了;另一方面是明朝助朵弱泰,为的正是平衡之术。
朵颜三卫又叫兀良哈三卫,这兀良哈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乌梁海,您还记得那个叫唐努的乌梁海吗?
第二、靖难之役的确有大量蒙古兵,但他们跟朵颜三卫没有一毛钱的关系。1398年传奇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他的二孙子朱允炆继位,继位后削藩太狠太毒太迅速。朱允炆的祸叔行为,激起了王叔们的畏惧、愤怒,当时在世最年长的燕王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中,蒙古兵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这些蒙古兵有部分也的确来自宁王帐下,但他们泰宁三卫或者说老辽王(末代辽王)没有一点关系。不仅朱棣有大量的蒙兵,建文帝也有很多蒙兵。
靖难之役还真有点,蒙兵何苦难为蒙兵的味道,不过朱棣赢了,才有人错误地认为,朱棣靠的不仅有蒙兵而且还有最强大的朵颜三卫。如果朵颜三卫真的很强大,他会投降朱元璋吗?后来又会投降朱棣吗?
那朱棣叔侄为什么都有蒙兵,答案非常简单。
在当年元朝被朱元璋打得节节败退,退到关内之时,元朝不仅变成了北元,而且还有大量的蒙古勇士被俘虏。他们有的,成为将领的家奴,有的直接吸收成为明朝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番兵。
本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原则,明太祖并不信任他们,还告诫燕王也不要被他们坑了,小心驶得万年船嘛!
二十六年三月,明太祖嘱咐燕王:
“旧降胡兵,非出征不可轻纵,恐盗马潜遁,阴泄事机,所系甚重。若欲用以御敌,常使参错为伍,庶几无虑。”
谁知道,朱棣并不很听朱元璋的话,当然这都是他老爸成为大行皇帝之后的事了。打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从燕王到明帝的升级中有很多蒙古人出力不少,并且他们都汉化了,从名字甚至发型都看不出来了。
薛斌、薛贵、李贤、吴成、滕定、毛胜这些《明史》中的帮朱棣登大位的功臣,可都是如假包换的蒙古人。如果朱棣对蒙古人不放心,那他要登基可能要晚两天了。
第三、黑朱棣恩将仇报又卖地为哪般?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朱棣得位太不正了。靖难之役给人的感觉总是朱棣欺负年轻的建文帝,他一个小宗通过所谓清君侧把君王给清了,这种暴力篡权为人所抵触、厌恶。
故而,人们就认为朱棣的成功靠的并不是自己的实力。
要知道,在明初的状况藩王与帝王的实力,绝对是天上地下,帝王要搞死藩王,轻易而举。
在建文帝削藩时,才会出现说废就废,说抓就抓,说杀就杀,说逼死就逼死的疯狂局面。就是能力较强,又是九大塞王之首、诸王之首的燕王,面对建文帝的咄咄逼人,也不得不装疯卖傻骗过侄子。
谁知道,朱棣打赢一场根本不可能赢得战争。他一个小小的燕王怎么以卵击石,石头还被鸡蛋砸成齑粉了呢!蒙古人马背上的民族,擅长骑射突袭,一定是元末蒙古最牛的军队朵颜三卫的助力。
然而,这样想的人却忽视了我前边所说的元末军备废弛,吏治腐败。当年横扫欧亚大陆铁骑就像清末的八旗子弟,有的是享受,丧失的却是战斗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廷玉对朱棣的黑。
张廷玉的《明史》的确有取材明朝正史还有稗官野史的内容,但张廷玉不深究不改正还添油加醋,就不能不怀疑是清朝对明朝的黑了。这样就给人朱棣人品差,靠外援,为了感谢他们不惜割地,后来顺手把他们灭了,这样恩将仇报的印象。
现在您明白不是朱棣恩将仇报,而是朵颜三卫先是叛变后是扰边,才遭遇朱棣“假道伐虢”式打击了吧。尽管朵颜三卫在明太宗时期臣服,可他们是被逼的,依然反复无常,到明太宗的重孙明英宗时,还闹出了土木堡之变。若非于谦挺身而出,怕明朝就要五代六帝而亡了。从这里来看,朱棣当初对他们还是太温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