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云服务器,解析海外服务器该如何面对黑客?
解析海外服务器该如何面对黑客海外服务器成为了外向型企业的首选。当然,海外服务器只是一个统称,如:美国服务器、德国服务器、英国服务器等。如果客户是面向美洲,则使用美国服务器最佳;客户是欧洲,则使用德国或英国服务器为佳;客户是曰本的选择曰本服务器自然最好。但是,许多外向型网站并不仅仅针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大洲,而是面向全球,这样的网站最好是放在美国服务器上,因为美国作为全球互联网中心与全球各个互联网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高速互联网络。
国外服务器的恶意网络干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恶意的攻击行为,如拒绝服务攻击,网络病毒等等,这些行为旨在消耗服务器资源,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作,甚至服务器所在网络的瘫痪;另外一个就是恶意的入侵行为,这种行为更是会导致服务器敏感信息泄露,入侵者更是可以为所欲为,肆意破坏服务器。所以我们要保证网络服务器的安全可以说就是尽量减少网络服务器受这两种行为的影响。国外服务器防黑客干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安全的口令,口令应该包括大写字母,小写字母及数字,有控制符更好.
2.谨慎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应用和端口.
3.定期分析系统日志.
4.不断完善服务器系统的安全性能,及时更新系统补丁.
5.实施文件和目录的控制权限.系统文件分配给管理员权限,网站内部文件可以分配匿名用户权限.
6.谨慎利用共享软件, 共享软件和免费软件中往往藏有后门及陷阱,如果要使用,那么一定要彻底地检测它们,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损失惨重。
7、不要在网络上开通类似外网VNC和远程桌面等功能,注意检查防火墙软件的工作状态。
8、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有了完整的数据备份,才能在遭到攻击或系统出现故障时能迅速恢复系统和数据。
阿里云的云计算到底是做什么的?
往简单了说,阿里云的云计算就是一个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运行和开发环境,如果更专业一点的话,阿里云的云计算包括弹性计算、存储和CDN、数据库、人工智能ET、移动云等多个种类的产品。
这么一说大家可能还不是很理解,我就来说说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实际上,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云计算的身影,比方说看奥运会赛事直播,清晰、流畅、稳定的直播画面离不开阿里云云计算的支持,再比如说春运抢火车票,也是阿里云的云计算撑住了12306网站巨大的访问量……
就拿最近非常热闹的双11来说吧,去年的双11仅用了3分01秒,交易量就已经破亿,如此大的流量冲击,多亏有云计算才能顺利进行。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云计算就已经成为保障双11购物体验的重要支撑。此后的数年间,阿里云不断寻求新的技术突破。
去年的双11,阿里云构筑了混合云,这个混合云有多厉害呢?来看一组对比,在2009年,双11订单的单笔峰值是400笔/秒,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2.5万笔/秒。
不仅如此,阿里云还请来了人工智能技术帮忙,给商家安排了人工智能助手“阿里小蜜”,承担了双11当天95%的客服咨询,给快递小哥安排了菜鸟智慧货仓机器人,一天就能发货100万件……
今年,阿里云又赋能天猫国际推出了“IoT(物联网)全球原产地溯源计划”,借助IoT技术、区块链技术,消费者只需要扫描商品上货品追踪溯源码,就能查看商品的产地、运输、清关等信息,让消费者能放心购买进口产品。还有智慧门店、云购物等一系列新玩法都离不开阿里云的技术支持。
不难看出,阿里云的云计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器操作系统应该选择Debian?
一般情况系统管理员/运维人员首推CentOS;开发人员首推Ubuntu/Debian。对于各个系统优劣,下面从生命周期、包管理、对硬件支持和适用性上做个详细说明。
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就是对系统的支持,补丁安装、漏洞修复之类的,过了生命周期后,并不是能不能用,而是不再对这版系统进行修复,会有安全或稳定方面的问题。
CentOS生命周期一般为7年,在非云服务器的年代里,这个生命周期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就是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的速度,CentOS生命周期基本上可以覆盖服务器硬件的生命周期,就是说你买了服务器安了系统后,下次更新硬件设备,你不需要折腾系统了。
Ubuntu的LTS(Long-Term-Support长期支持)版,平均2年出一个版本,基本都提供5年支持更新,也有例外,这个年限不是绝对的,比如2008年4月22日发布了Ubuntu 8.04 LTS,第一次更新2008年7月1日Ubuntu 8.04.1 LTS;第二次更新2009年1月21日Ubuntu 8.04.2 LTS;第三次更新2009年7月9日Ubuntu 8.04.3 LTS;第四次更新2010年1月21日Ubuntu 8.04.4 LTS。前后大概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Debian的生命周期不太固定,新版本的发布时间也不固定,经常会延迟,一般情况,新版本发布后,会对上个版本继续支持18个月左右,总体算下来,平均生命周期会在3~4年左右。
包管理
Ubuntu/Debian的包管理做的非常好,很多时候你可能只需要一个apt-get就把事情搞定了,而CentOS,你时常可能要面对下载源代码自己编译,版本控制也可能成为一大问题。有个java项目用的Spring框架,用到MQ和WebSocket,在Ubuntu中几条命令解决,部署到CentOS,那个费劲,各种下载,有些只能用源代码编译,当然对CentOS不熟悉也是一方面原因。
对硬件支持
这个没得说,一定是CentOS,如果是非常大的项目,还是建议用CentOS,Debian非常规的网卡和硬盘阵列卡有时候驱动不起来。
适用性
国内的商业公司部署在生产环境上用的系统CentOS比较多,而Ubuntu在国内可能更受个人开发者所欢迎,Debian做为服务器系统,相比Ubuntu没有那么多的花俏,稳定是王道。
一般情况:
系统管理员/运维人员首先推荐CentOS,理论上系统比较稳定,虽然他会给开发人员造成部署上许多出其不意的麻烦,做为系统管理员,服务器的稳定会是他的主要职能,也是在做选择时的主要考量标准之一。如果你是系统管理员,对CentOS了解多一些或许会好找工作。
开发人员首推Ubuntu/Debian,因为做发开发者,把你写的程序安全、稳定、便捷的推送到服务器上是非常必要的,毕竟部署不上程序,老板会直接找到你。
我之前公司用的开发环境Ubuntu和Mac,语言是Ruby;对于生产环境,因为我对Ubuntu更加熟悉一些,所以服务器用的Ubuntu,并且在部署时并没出太大的问题。
这之后接了一个Java项目,开发环境Ubuntu/Elementary/Mac,生产环境CentOS,服务器部署时各种问题,不是包不全,就是文件权限、防火墙,各种折腾了一天才搞定。
所以,如果你是初学者或者开发人员的话,非常建议用Ubuntu/Debian做服务器;如果你是系统管理人员或运维人员,并且不需要你来开发部署程序的话,CentOS或许是第一选择。
如果没有特殊要求或使用场景,这三个系统都可以选择,选择一个你熟悉的系统或许对之后的运维更加便利些。
MendeleyendnoteZoteroCitavi?
其实也没有最好用一说,还是看个人习惯,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长处。在你主要看英文文献,那么我做一如下介绍。
1. Endnote是最老牌的文献管理软件了,我只是个初级用户,不做评论。
2. 对于Mendeley来说,我认为它2个特点,无可取代:1)目前最好的PDF文件管理功能,目前(2020年初)其PDF文件元数据抓取能力已经超过Zotero。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先阅读一大堆PDF,最后写论文和本子时才想起来用文献管理软件插入参考文献的人,那这个功能就太适合你了。2)相关文献推荐功能。这个是利用它自己的文献数据库,无需你提前购买数据库就可实现这个功能。推荐的文献中有的非常靠谱。当然这家伙的缺点也很明显,同步功能太差了,总是卡,就算你关闭文件同步,而且有时还很莫名其妙的修改不成功。
3. Citavi,我只想说,它的Knowledge Organizer功能真是太好了。论文里做的标记,比如高亮(文字、图片、区域)、自己记下的annotation等等,都可以分门别类,并组织到你的大纲中,真正让论文中的知识和发现被组织起来,形成你自己的研究结果。当然缺点是卡,德国服务器卡,它自己运行也卡,而且插件更新比较慢,网页抓取插件还是2017年的。
4. Zotero的最大特点是浏览器的抓取功能异常强大,再也不用像Endnote一样,一点点地把每个文献.ris或.bib等文件一个一个导进去了。其它方面,它也大都能胜任。你想在线搜索文献、PDF元数据抓取,它可以,但不如Mendeley。你想在PDF内进行内容查找,它可以。你想把文献标记导出来,它的插件可以实现。你想把自己的notes组织起来,它也勉强可以用report功能做出来,当然不如Citavi那样舒服。不过,如果你是Mac用户,他可能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fip协议是什么意思?
是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传输的一套标准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是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传输的一套标准协议,它工作在 OSI 模型的第七层, TCP 模型的第四层, 即应用层, 使用 TCP 传输而不是 UDP, 客户在和服务器建立连接前要经过一个“三次握手”的过程, 保证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是可靠的, 而且是面向连接, 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保证。
简介
FTP 是因特网网络上历史最悠久的网络工具,从 1971 年由 A KBHUSHAN 提出第一个 FTP 的RFC(RFC114)至今近半个世纪来,FTP 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一直都是因特网中最重要、最广泛的服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