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费县515惨案判决书,你知道哪些让人脊背发凉的故事?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一下就蹦出张灵甫三个字,那就说说孟良崮战役吧。战役进行到最关键时刻,华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重围,每每看到此处都紧张得脊背发凉。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经典之战,是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此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交战双方的将领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张灵甫,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师长,蒋介石的王牌悍将,抗日战场上的“猛张飞”,以敢打、能打、善打硬仗闻名,因功勋卓著,荣获宝鼎勋章,忠勤勋章,还获得美国金棕勋章。粟裕,共军名将,能征善战,一代“战神”刘伯承赞其曰:“粟裕是我军最会打仗之人。”风云际会,当这两位传奇人物在孟良崮相遇,便在解放战争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7年,这一年,国民党军由战略上的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攥成两个拳头,一东一西打向山东和陕西。一片重峦叠嶂的群山,连绵于山东的中南部,这就是沂蒙山。沂蒙山区交通极不便,地貌独特,群山之上分布着上千个当地人称为“崮”的大小山头,比较大的有“沂蒙七十二崮”,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孟良崮。现代的孟良崮广为人知,正是因为解放战争中那场国共两军惊心动魄,血流成河的大战。在之前的苏北战场上,张灵甫在与华东野战军的多次对阵中都占据了上风。两淮失利后,陈毅和粟裕始终把张灵甫视为华东战场的头号敌手。
孟良崮战役前,国民党陆军总部,徐州司令部作了一总结,错误判断经过一个多月清剿,共军主力攻势疲惫,国军应该加紧跟踪进剿逼其决战,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汤伯恩改变了稳打稳扎的战法,不待第二、第三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74师为中军先锋,黄百韬的整编25师,李天霞的整编83师在左右两翼配合,进攻沂蒙公路上的坦埠。
粟裕、陈毅针对此种形势,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战役构想:弃强打弱,集中华野主力,以“猛虎掏心”式对付张灵甫的中央突破,将74师从四周重兵挖出来。当时74师与两翼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相距不过几公里,另外两个兵团离汤伯恩的第一兵团也只有一两天的路程,打74师是在虎口拔牙,稍有闪失,很可能骑虎难下。粟裕、陈毅深知此战的危险与机遇并存,打赢这一仗,就能在山东站住脚。在下这个战役决心的时候,粟裕、陈毅认为整编74师是蒋介石手中的王牌,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之师,被誉为“荣誉军”、“御林军”。整编74师是华野死敌,此战如能将该敌歼灭,对华野指战员必是一个极大鼓舞。打掉它等于打散国民党军的魂魄,将动摇其军心,这是打击别的目标所难以匹敌的,所以粟裕、陈毅决定不惜冒险,动用整个华野兵力誓灭74师。
张灵甫按照命令向坦埠进攻,负责左翼的黄百韬把主力留在后面,仅派一个旅掩护74师的左翼。负责右翼的李天霞,本应派出一个旅随74师搜索前进的,结果只派了一个连。这些情况张灵甫到死都不知道。74师的左翼兵力不足,右翼近乎空虚,只有74师在按命令前进,致使进攻阵型突出,张灵甫不免心生焦虑。 为避免74师孤军深入,被华野合围。张灵甫放弃原有阵地,向垛庄、孟良崮撤退。此时在74师左翼解放军正向垛庄方向前进,右翼解放军正向万泉山挺进,华野形成对74师的钳形攻势。此时摆在张灵甫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尽快打通退路,全力突围出击,撤回垛庄,另一条是上孟良崮,先稳住阵脚。他选择了后一条路,上了孟良崮。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中心开花”作战计划。张灵甫主动受围,国民党军队再对华野实行反包围,正是国民党南京统帅部梦寐以求的主力决战。
74师上山当晚垛庄失守,74师下山的最后退路被绝,全师补给切断,华野的包围圈已经形成。次日,华野发动全面进攻,双方在反复争夺孟良崮周边山头阵地,形成拉锯战,华东野战军每克一点,往往经过数次,十数次的冲锋,反复争夺,直到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战况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少见。华野进攻部队前仆后继,刺刀见红,拼死搏杀,有的连先后换了七个连长。仗还没有打完,孟良崮的主峰山顶已经被削去了好几尺。大地在颤抖,灵魂在战粟,无数个生命瞬间便消失在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山地。华野的总攻一次紧似一次,张灵甫对实现“中心开花”的信心动摇了,尝试突围,但最终失败。此时的陈毅粟裕也异常焦虑,异常紧张,对74师久攻不下,国民党其他军队就在孟良崮外围附近,如果援军赶到,后果不堪设想。陈毅甚至感叹,以后绝不让儿子当兵。可是国民党的援军并没有及时赶来,83师的李天霞敷衍命令,称自己正在与华野增援部队激战,只是把83师主力拉在包围圈外兜圈子,并不援救74师。黄百韬的25师向1纵1师把守的天马山密集进攻,快突破防线时,华野4纵的一营恰好经过,将其击退。如果天马山防线失守,整个西南防线将会崩溃,战局很有可能改变。援军没到,缺粮缺水缺弹缺兵,74师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次日,华野的总攻又一次发起,山崩石裂,人吼马啸,孟良崮在剧烈的炮火中再度沸腾燃烧!这是双方最后的对决!但是,74师已成强弩之末,难以招架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的华野,摆在张灵甫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不是死,就是降。他选择了死,孟良崮战役以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兵败身亡而告终。
学习历史,以史为鉴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国都分别在现在什么地方?
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就是春秋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国家就多了,几个出名的大国,秦楚燕齐晋鲁蔡虢卫郑陈吴越) 而战国时期 。主要是七国秦楚燕韩赵魏齐被称为七国七雄。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建立东周,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周王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秦夺九鼎,东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东周春秋时期主要国家:
1、宋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国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今河南新郑市)。
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今河南濮阳)。
5、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山东莒县)。
6、邹国:有今山东省费、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市之间,国都在邹(今山东邹城市南)。
7、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以及过黄河今温县一带。 国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 (虽名义上不是诸侯国,实际上已成诸侯国) 8、杞国:有今河南开封杞县。
9、蔡国:有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
10、郯国: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
11、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
12、滕国:约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地。
13、薛国:约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地。
14、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另费是滑国的都邑,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15、倪国: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一说在山东枣庄西北。
16、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河南商丘睢县或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
17、缯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公元前450年又被越灭亡。
18、邳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南部,宋国的东面,郯国的南面。 19、邢国:在河北省邢台市,为周公第四子的封国。
山东沂蒙七十二崮?
所谓“沂蒙七十二崮”,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并非确指。沂蒙山区的崮,远不止72座。仅沂水海拔500米左右而且有名可循的崮就有50余座,据不完全统计,沂水大大小小的崮达100多座。 整个沂蒙山区的崮,至少也有上千座。“七十二”是当地人民比较喜爱的一组数字,如孔子有七十二贤人、济南有七十二泉、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等之说,是以流传下来。 沂蒙七十二崮有着独特的风貌。
1、孟良崮。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孙祖镇与蒙阴县垛庄镇交界处,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
2、吕母崮。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南 10 公里处。《日照县志·古迹》载:『城南崮子村,传为吕母故里。又,崮下游土崮起,吕母所筑』。
3、水塘崮。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境内,海拔 515 米,面积 4 平方公里。因崮顶凹陷,雨季可积水成塘而得名。
4、歪头崮。在沂蒙山区共有三座,皆因固顶歪斜而得名。位于沂水县城西北 29 公里夏蔚镇和泉庄乡交界处的歪头崮,海拔 607.4 米,面积 0.7 平方公里;另一歪头崮位于山东临朐县与沂水县交界处的沂山玉皇顶西北,海拔 971 米,为沂山第四高峰,
5、岱崮。有两座。北岱崮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北 7.8 公里处,海拔 679 米,面积 2 平方公里。传说在崮顶可以望见泰山,又名望岱崮,后演变简称岱崮。此崮因在北岱崮之南,故名南岱崮。
6、天桥崮。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城西北32.7公里处,高庄镇境内。海拔624.4米,面积0.6平方公里。为沂山支脉。因崮直耸入云如通天之桥梁,故名。
7、牛角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驻地西北2公里处,海拔371米,因崮顶状似牛角而得名。
8、丁家崮。位于沂水县泉庄乡驻地西南8.5公里处,海拔559米,面积1平方公里。石质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构成。因传有丁氏居其上,故名。
9、锥子崮。有两座,皆因崮成锥子状而得名。位于山东省沂水县三岔乡驻地南6公里处的锥子崮,海拔705米,面积0.5平方公里。位于沂水县夏蔚镇(原王庄乡)东北部的锥子崮,海拔602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崮顶高耸入云,又名云头崮,崮下有一村因此得名云头峪。
10、抱犊崮。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苍山县和费县交界处。主峰海拔580米,面积13.5平方公里,有“鲁南擎天柱”之称。
11、香炉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西北,海拔592.8米,面积1.5平方公里。因崮状似香炉,故名。山体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等组成。
12、姜家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北,海拔617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有姜氏居此而得名。
13、朱家崮。位于沂水县高庄镇北部,海拔533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曾有朱氏居此而得名。
14、龙须崮。位于蒙阴县城东北29公里处,海拔701.1米,面积1.5平方公里。因山头状似龙首、山膀似龙须,故名龙须崮。
15、油篓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南3.8公里处,海拔 658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崮顶状似油篓而得名。
16、鹰嘴崮。位于沂水县崔家峪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海拔315.6米,面积2.5平方公里。崮顶似鹰嘴,故名。
17、吴王崮。位于山东平邑县铜石镇驻地西南14公里处。海拔653.9米,面积2平方公里。传说春秋时期吴王伐鲁被困于此,故名。
18、板 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南3.8公里处,海拔655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崮顶大且平,如放在山顶的石板,故名。
19、和尚崮。一座位于平邑县城东南24公里处,海拔656米,面积2平方公里。另一座位于沂南县孙祖镇驻地西北12.5公里处,海拔422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崮顶状似僧帽,亦俗称和尚帽子。
20、透明崮。一座位于沂水县城西北31公里处,海拔603.9米,面积0.8平方公里,属于沂山支脉,崮顶有洞可透望另端,故名。另一座位于沂水县诸葛镇驻地西南4.5公里处,海拔474米,面积0.5平方公里,石质系前震旦系片麻岩,崮顶有两巨石相依,中间因有石缝,故名透明崮。
21、鏊子崮。位于沂水县高庄镇北部,海拔616米,面积0.8平方公里。山体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构成,因崮似烙煎饼用的鏊子,故名。
22、纪王崮。位于沂水县城西北40公里处,海拔577.2米,面积4平方公里。清朝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载:『相传纪子大去其国居此,故名』。
23、摩云崮。位于平邑县城东北18.5公里处,海拔1025米,是蒙山主峰之一,是沂蒙山区最高的崮山体由太古代泰山群系变质岩构成。因崮高耸入云,故名。
24、章子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北3.5公里处,海拔546米,面积1.5平方公里。传说从前山上有獐子,故名獐子崮,后演变为章子崮。
25、情人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驻地北,崮上有两块岩石矗立,一南一北,远看似一男一女,故名情人崮。
26、大崮顶:位于沂南县孙祖镇驻地西北14.5公里处、孟良崮西南与蒙阴县交界处。海拔571米,面积0.6平方公里。
27、大坪崮:位于沂水县高庄镇北部,海拔518.6米,面积1平方公里。山体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构成,因崮顶平坦且大,故名。
28、马家崮:位于平邑县平邑镇南17公里处,为流峪乡和张里乡的界山。面积 2.5平方公里。海拔690.5米。山体为沉积岩结构,顶端系厚层石灰岩。山形似马鞍,原名马鞍崮,后由马家管,故得今名。西北侧有洞,名为马家洞。
29、太皇崮:在平邑镇西南33公里处。原名大匡崮。面积2.3平方公里。海拔505米。顶部覆盖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的厚层石灰岩,四壁峭立,十分险峻。
30、双崮:位于沂水县黄山铺镇北,海拔424.1米,面积1.5平方公里。山体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构成。因山上有两个崮对峙而得名。
31、卢崮:位于蒙阴县城东北34公里处,海拔610.3米,面积1.5平方公里。崮顶四周崖壁高25米,极为险峻。崮下有汉城阳国卢县古城遗址。因山北有卢川水流过,故名。
32、鼎足崮:位于沂源县燕崖乡政府驻地北部,主峰海拔578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走向呈东北西南。此山有三条延伸的山梁,恰似古代器皿鼎之足,以此得名。
33、对崮:又名笛崮山。位于沂水县城偏西北32.7公里、沙沟镇驻地西9.5公里处。海拔597米,面积1.2平方公里,属沂山山脉南延部分,因山上两崮相对而得名。
34、石人崮:一座位于沂源县南麻镇东南12公里处,海拔640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山上有巨石似人形而得名。另一座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南3.8公里处,海拔511米,面积1平方公里。
35、凤凰崮:位于沂源县东里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海拔454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山呈南北走向,由石灰岩、页岩构成。凤凰崮实为文山之一崮。此崮以吉祥言得名。
36、狮子崮:位于沂水县与临朐县交界处的沂山,狮子崮在玉皇顶西北侧1.5公里,与连麓的歪头崮东西并峙,合称『双崮』,海拔950米。 其势巍峨,如雄狮仰天长啸,故名。
37、云天崮:位于费县朱田镇驻地西8.7公里处,海拔568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因山高耸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志载该崮又名云台崮、云彩崮。
38、马头崮:有三座。其一位于蒙阴县界牌镇驻地北2.9公里处,海拔328.5米,面积1平方公里。清《蒙阴县志》称此山为天马山。其二位于沂水县泉庄乡驻地西南7公里处,海拔582米,面积1平方公里。其三位于沂源县燕崖乡驻地西北4公里处,海拔580米,面积2平方公里。三崮皆因状似马头而得名。
39、宣崮:位于沂南县界湖镇西北,海拔272.4米。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载:『宣崮山,县西南七十五里,汶水经其西。』
40、红石崮:又名小崮子。位于沂水县诸葛镇驻地北2.5公里处,海拔516.2米,面积0.4平方公里。
41、核桃崮:位于沂源县三岔乡政府驻地东南7.5公里处,东麓属临朐县。面积1.5平方公里,以山顶部悬崖似核桃状得名。
42、莲花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境内,海拔300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崮顶岩石裸露似盛开的莲花,故名。
43、柱子崮:位于费县城西南17公里处,海拔426米,面积2平方公里。因山峰直立如柱而得名。
44、仓粮崮:位于沂源县南麻镇政府西南10公里处,主峰海拔559米,面积1.5平方公里。崮之南有仑粮峪,山因峪而得名仓粮崮。
45、屋楼崮:或名石牟山、石楼山、屋楼山,位于莒县城东11公里,海拔473米,面积3平方公里,是属《战国策·齐策》记载的『城阳山』的一山。其
46、抱犊崮:位于山东莒县城东11公里处,寨里河南3.5公里处,海拔312米,面积0.2平方公里,属于长城岭脉系。该崮由东西南三涧环抱,故名。
47、连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北,它的西边是透明崮村,以山为界,海拔551米,面积4平方公里。
48、猪栏崮:因前期有纪姓在崮顶设猪圈而得名。
49、板子崮:因崮上耸立一大石板而得名。
50、东汉崮:位于沂水县泉庄乡驻地西南3.5公里处,海拔561.9米,面积1平方公里。东汉皇帝刘秀在此崮得救而得名。
51、歪头崮:以其顶端向一侧歪斜得名
52、连崮:两崮相连像一堵墙得名。
53、透明崮:海拔603.9米,面积0.8平方公里,属沂山支脉,崮顶有洞穴,可透望,因此得名。
54、无儿崮:海拔384.2米,呈西北--东南走向。
费县515案件未成年凶手现状?
回答如下:费县515案件的未成年凶手是一名15岁的男孩,他因涉嫌杀害一名女性被警方逮捕。目前,该未成年凶手正在接受法律程序的处理,具体情况仍不得而知。根据中国法律,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按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包括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正和保护。未成年凶手的未来会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和监管,以确保其不会再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