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系统,吕叔湘中学怎么样?
非常好
吕叔湘中学创建于1925年,初校名为“丹阳县立初级中学”,校址位于丹阳西门府馆巷城隍庙。1928年被迁址至西门夫子庙,1946年又迁至老北门积谷仓(即现址),更名为“丹阳县中”。后又更名为“井岗山中学”“丹阳县第二中学”“丹阳县中学”“丹阳市中学”。1998年更名为“丹阳市高级中学”,高质量通过省重点高中验收。2003年9月,更名为“吕叔湘中学”。2004年3月转评为“三星级高中”。 2006年12月高标准通过省四星级高中评估验收。
吕叔湘中学,占地面积102亩,座落在丹阳市区城河路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吕叔湘中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两度任学校的教务主任。多年来,莘莘学子遍及五湖四海。学校先后荣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授予的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先进职工之家、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镇江市文明单位、镇江市普通高校招生先进集体、镇江市安全文明学校、镇江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镇江市体育(篮球)项目传统校、镇江市优秀团组织、镇江市青年文明号、镇江市模范学校、镇江市优秀英语教研组、丹阳市高中教育先进集体、法制教育先进单位、丹阳市先进党总支、丹阳市高中地理、英语优秀教师群体,丹阳市优秀语文、历史、物理、生物科教研组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江苏省物理教学实验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基地、江苏大学教育改革实验基地。近年来通过校园改造,一座现代化的绿色学校已建成,她正焕发勃勃生机。
求夏家家谱?
渊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逝世后,其子启抢位而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国四百多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终被商汤推翻,建立了商王朝。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夏姓
失去王权地位的夏王族便有以国号为姓氏者,称为夏氏,是为河南夏氏。
渊源二
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法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地,他建立了陈国,建都于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期,陈国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一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沿袭夏氏至今。
渊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
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四
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妫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氏。
渊源五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有以下几种: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苏姓在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苏绰(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武功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
苏孝慈(539~602年),本姓拔略,原名苏慈,字孝慈,扶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隋朝时期将领,著名军事家。
苏定方(592年/600年-667年 ),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冀州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初年名将。
苏瑰(639年-710年),一名瓌,字昌容,京兆武功(今陕西杨凌大寨镇)人,唐朝宰相,西魏度支尚书苏绰玄孙,隋朝尚书左仆射苏威曾孙。
苏味道(648-705年),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唐朝宰相、诗人。苏味道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县(今四川省中江县)人, 生于开封 。北宋时期大臣,参知政事苏易简孙子。提倡古文运动,善于诗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原籍福建路泉州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后徙居润州丹阳县。中国北宋中期官员,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十万(约1232年-1280年),原名一侯,字万仁,号留义,排行纶千五,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镇长基村石城)人。为宋太中大夫、翰林院太博学士、国师校书郎苏总龟三世孙 ; 礼部尚书苏奉礼后裔。官武职忠义军都指挥使,为德化宋末组织义军抗元的著名将领。
苏元春(1844年2月8日-1908年6月13日),字子熙,广西永安人。清末湘军将领。
苏兆征(1885年11月11日-1929年2月25日),原名苏吉,广东香山县淇澳岛淇澳村人(今珠海市淇澳岛人)。 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苏汰馀(1886~1948年),四川省巴县人,爱国民族实业家,中国纺织业巨子,"裕大华"传奇的奠基人,是与卢作孚、胡子昂、潘昌猷、古耕虞等人齐名的爱国工商业巨子。
苏景由(1887-1968),近代国术运动倡导者,武术教育家。名焘,字昌寿,浙江省安吉县晓墅镇人。苏景由主持浙江省国术馆期间,为浙江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武术骨干,推动了全国和浙江武术运动的开展。
苏炳文(1892-1975),字翰章,辽宁新民人,国民革命军中将,抗日名将。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进入东北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坚决抗日,至1932年12月弹尽源绝撤出至苏联。1933年回国,全面抗战后任上将军事参议官。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政协委员。
苏雪林(1897年3月26日-1999年4月21日),安徽太平人,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知名女作家、学者。毕业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法国留学回来后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等任教。
苏祖斐(1898年10月23日-1998年8月2日),出生于上海,儿科专家、儿童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儿童医院,上海儿童营养中心、中国第一所儿童营养研究室。
哪个是中国高教第三城?
中国高校第三城是哪所?我们从大学的数量上来看看。广州共有高校83所,其中本科院校36所,专科学校47所。
南京共有大学53所,其中本科院校35所,专科学校18所。
武汉共有大学84所,其中本科院校46所,专科学校38所。
杭州共有高校46所,其中本科院校27所,专科学校19所。
从大学的数量上看,武汉排第一,其次是广州、南京和杭州。其中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是武汉,其次是广州、南京和杭州。
从重点大学的数量上看;
广州985院校2所,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211大学四所,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南京:
985院校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211院校8所: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武汉
武汉985大学有2所,名单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211大学有7所,名单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杭州
杭州有985、211院校1所:浙江大学
从重点大学的数量上看南京第一,其次是武汉、广州、杭州。
第三:从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大学和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数量看,南京市有12个院校入选一流建设大学。南京除了原来的985、211工程大学入选之外,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四所非985、211院校也入选其中,入选学科数量38,位居全国第三。其次是武汉市、杭州市和广州市。
下面再来看看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城市高教实力排名:
从中可以看出,南京大学稳坐第三的宝座,其次是武汉、杭州、广州。
延安出过哪些名人?
说说古代的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壮丽史剧。
黄帝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约生活于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宽厚仁慈,任贤用能,嫉恶如仇,以德治天下,率领氏族部落成员,“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井、火食(熟食)、衣裳、冠冕、釜甑、陶器、舟楫、车、杵臼、旃、宫室、棺椁、镜子、货币、几案、天文历书、嫁娶制度、分土建国、礼制法度、市场、坟墓、兵法、弓箭、指南车、阴阳之事及日常生活器具、政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在诸多古代典籍及民间传说中,均颂赞为黄帝发明制作。《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黄陵县建有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20世纪,桥山及其周围出土大量新石器彩陶文化遗存,为黄帝时代的有力史证。
周惠达
字怀文,西魏文安郡(今延川县)人。追随宇文泰,任秦州司马、大将军司马。宇文泰为相主政,任惠达悉理政务,“军国草创,(与尚书毛遐)二人积粮储,治器械,简士马,魏朝赖之。”(《资治通鉴》)大统四年(538),任西魏尚书左仆射,旋任尚书右仆射。性谦逊,位显不居功,惟才是举,举荐奇才苏绰深得宇文泰嘉许,授仪同三司。薨于大统十年(544)。隋开皇年间(581~600),文帝追封其为肖国公。
刘迦论
延安人。隋大业十年(614)五月,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聚部众10余万,与稽胡族义军相呼应。隋以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率军镇压。双方激战于上郡(今富县一带),刘迦论及将卒万余人牺牲。
杨偕
字次公,北宋人。其父杨守庆,先在南汉为官,后归顺北宋,任坊州司马,全家定居中部县(今黄陵县)。仁宗时,杨偕中进士,出任坊州推官,后授侍御史。宋仁宗废郭皇后时,杨偕与范仲淹、孔道辅上疏力争,仁宗嘉纳之,擢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河中知府,后任邢州知府。荐神楯劈阵刀,仁宗大加称赞,令各路军习其阵法。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致仕。
刘延庆(1068~1127)
刘延庆,宋保安军(今志丹县)人。任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鄜延路总管、泰宁军节度观察留后、承宣使等职,攻克西夏成德军,官拜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宣和年间(1119~1125)征讨方腊建功。徽宗北伐,延庆任宣武都统制,督兵10万征辽。辽将萧干率大兵而来,延庆战败,闭寨不出。萧干分兵断其粮道,擒宋军守粮将王渊并士兵两人。萧干命将两宋兵缚住双手,遮住双目,置于帐中。至午夜,闻辽兵对话:“汉军十万压吾境,吾帅统兵三十万,敌之有余,明日分三路出击,全歼汉军。”稍停,辽兵设计放两宋兵回告延庆,延庆不知是计,心甚恐。次日,果见营外火起,以为敌大兵到来,遂命大军烧营逃跑,军士竞相逃命,直退至保雄州。延庆因丧师被贬职。北宋末,延庆复为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延庆分兵守京城。金兵攻陷京城,延庆引万余众夺门而走,为金追兵所杀。
解元(1089~1142)
字善长,保安军德靖寨人(今志丹县旦八镇境内)。行伍出身,疏眉俊目,猿臂熊腰,善骑射。先在清涧任都虞侯,建炎三年(1129)在宋将韩世忠麾下为偏将。韩率兵出大邳,大队金兵来犯,兵士皆惊骇,解元领二十骑先行,获金兵细作,得知金兵行动。适遇数百金兵到来,解元陷入金阵,拼力冲杀,将其酋长刺死,其余皆遁。解元因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杨兆
字梦镜,明朝肤施(今延安市)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二甲第八十名。为人“风度凝峻”,“才兼文武”(清《延安府志》),曾出任青州知府、绍兴知府、密云参政。军训严谨,驻边多次晋功,升蓟辽总督,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重视家乡兴学,曾个人赞助设立“杨公书院”,并亲书“云山一揽”题刻。